試論述新聞價值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流變

參考思路

傳統媒體由於受行政審批、採編播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往往會在時間上有所延遲,稍有不慎可能錯過輿論引導的最佳時間。但在互聯網環境下,新聞的生產已不再專屬於專業媒介機構,而是存在用戶生產內容(UGC)、專業生產內容(PGC)及職業生產內容(OGC)等三種生產方式,這不僅克服了傳統媒介在時間上的弊端,還促使信息發佈從“及時性”轉變成“即時性”。

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新聞以受眾的個性化需求為導向,而不再以新聞文本與故事或新聞機構與人員為導向來規劃新聞生產,這意味著媒介在時間戰略上終於可以有能力真正聽命於受眾的“安排”,實現以時間戰略實現了空間戰略。但不可避免地也會帶來為追求時間而陷入假新聞、碎片化傳播的怪圈,進而削弱受眾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得互聯網環境下的網民素養以感性認知為主。

二、顯要性向實用性的轉變由於傳統媒介資源的稀缺性,多元化的傳播情景難以做到老少皆歡,而在互聯網環境下,由於媒介技術能力的支持,互聯網的分眾能力,使得受眾可以根據自己閱讀需求去尋找他們的所需要的頻道、新聞欄目或者信息,就像在經濟學領域裡所發生的從生產者導向轉化為消費者導向的發展潮流一樣,媒介所發佈的新聞有任何一點旨趣上的變化都是由受眾市場引起的。

沒有受眾的使用與滿足,媒介的信息也就喪失其生產的意義。2012年,張一鳴基於數據挖掘的推薦創建《今日頭條》,它根據受眾的使用偏好,推薦有價值、個性化,屬於他們個人的今日頭條使得媒介內容從粗約式發展走向了集約式生產。在互聯網環境下,這種多元化的格局將會保持下去,並且以一種看得見的調節方式,來使得新聞逐步地在終極用戶那裡得到和諧和統一,並且自發地產生某種新的秩序。這就是我們所要論述的有關傳統新聞價值觀中的“顯著性”的價值元素已向“實用性”方向發生偏移。

三、接近性向親近性轉變接近性包括兩個方面,即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地理上的接近指的是讀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因為本地發生的事情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生活的質量。相比較而言,報紙發行的範圍內發生的事情,要比外地發生的,性質相似的事情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心理上的接近,有些事情雖然發生在遠方,但由於經濟、文化、人事等原因的影響,而容易引起受眾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鳴,實現“天涯若比鄰”的感覺。但在互聯網環境下,人們關注的重點由新聞本身轉向更多地關注新聞中信息與人的關係,即親近性的強調。

這主要體現在:首先,技術特徵使得媒介新聞可以支持個性化訂閱、欄目的互動化以及更強的參與性,以促使每一個受眾都能夠主動地尋求與自己的心理相接近的新聞。同時,他們自己還能夠做到使用交互手段使心理距離更加趨近於零。這實際上是在把過去傳統媒介甚至不敢想象能達到的生產目的,在一舉手間得以實現。其次,由於互聯網的超鏈接功能能將任何一條新聞和其他相關新聞相互聯繫起來,使得新聞的在地化傳播或者與相關對象之間的關聯變得更加容易。

最後,在BBS、新聞組等媒介信息(泛意義上的新聞文本)服務項目中,人們可以參與生產與他們切身利益有關的新聞,因此在這種樣式當中,新聞的拉近性,最大限度地表現為與每一個對象的零心理距離的親近性。

於是,傳統意義上的趣味導向發生了“名存死亡”的變化,由內容新鮮奇特、饒有趣味,表達方式生動活潑、引人入勝而走向煽情性、媚俗性。互聯網環境下,受眾的閱讀方式由深閱讀轉向淺閱讀,那麼如何在短時間內讓某類新聞得到受眾的關注,進而產生眼球經濟,這就需要在新聞上進行媚俗化和煽情化處理。

新聞媚俗化的體現在選材和言語兩方面。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牢牢抓住年輕受眾獵奇的心理,將新聞題材或言語進行新奇的處理,使得新聞的內容和形式娛樂化、消遣化,而這些加工過的新聞在很多細節上往往是失真的,其言語甚至帶有嘲笑弱者、消解嚴肅場景的特效。新聞標題的煽情化傾向除了標題的使用,還有新聞內容的暴力、犯罪、衝突、災害、星腥性等傾向衝擊著人們的道德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