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高考,為什麼有學生不願意在學校學習了?該怎麼疏導?

帶過高三的老師、經歷過高三的家長都知道,到高三後期,班級裡總有那麼幾個學生不願意在學校學習,不願意參加學校的考試,對此家長很焦急,老師很無奈。這不,今天早上我就接到這麼一個信息:

臨近高考,為什麼有學生不願意在學校學習了?該怎麼疏導?

一、為什麼會有學生不願意在校學習或者考試? 很明顯,這是比較明顯的考前焦慮狀態,這種狀態,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心煩意亂”,看什麼都煩,看誰都煩。原本的小事,比如同學背誦聲音大,在她看來,都是極大的干擾;聽到別人笑,她感覺比自己哭都難受,這種狀態,怎麼能高效複習,又怎麼能應對高考呢?

臨近高考,為什麼有學生不願意在學校學習了?該怎麼疏導?

二、出現考前焦慮的主要原因是自己! 不可否認,老師和家長的言語刺激或者“無意之為”,都會一定程度上刺激學生的心理,但是,面對同樣的環境,有些學生,或者是多數學生都能應對,你不能應對,說明主要原因在孩子自己身上,源於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美國心理學家 艾利斯,提出著名的合理情緒療法(ABC情緒理論),他認為:

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經歷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引起的。 在ABC理論中,A----指誘發事件;B----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及看法、解釋、評價; C----指在特定的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

舉個例子,小明考砸了很難過。此事件中,C是小明產生的悲傷情緒,B是小明認為他考砸了,或許擔心家人責罵或許由於其他原因,其難過的原因就是B;A是小明考砸這件事,所以,ABC合理情緒療法認為,小明難過,並不是因為考砸了,而是因為他因為考砸而產生的一系列”擔心“。 所以

改變不合理的理念是解決考前焦慮的關鍵,也就是這裡的B。那麼,什麼是不合理的信念?它有哪些特徵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絕對化要求:“必須”“應該”,例如“別人必須對我好”

(2)過分概括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等,以某件或幾件事評價整個人。自罪,自責而產生焦慮抑鬱情緒。對他人不合理評價,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壞,責備他人。

(3)糟糕至極:認為一件不好的事發生將非常可怕,災難的想法,導致焦慮悲觀,抑鬱。

臨近高考,為什麼有學生不願意在學校學習了?該怎麼疏導?

三、多方努力才能消除考前焦慮! 出現考試焦慮,逃避學習或者考試,這個時候家長、老師不要用過激行為去刺激孩子,更不要強制,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面:

1、反思自己的言語行動是否有不恰當的地方,要本著尊重、理解孩子的心態去做孩子的工作!

臨近高考,為什麼有學生不願意在學校學習了?該怎麼疏導?

2、要明白孩子不合理的理念不是短時期形成的,也不會短時間消除,在高考前最後的十多天,改變孩子的認知非常困難,所以,家長和老師要做好疏導工作,而不是堵!要引導孩子在家規劃,確保學習狀態,比如基礎知識,審題準確,答題速度,答題規範等方面,如果能夠做好,也可以起到同樣甚至更好的作用。

3、老師要儘量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其實這個時候老師也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說話做事也容易出現極端情況,所以,老師要努力剋制自己,多用激勵性語言表揚學生,多從好的方面引導學生,讓學生快快樂樂的走向高考的考場。

臨近高考,為什麼有學生不願意在學校學習了?該怎麼疏導?

4、出現這種問題的孩子,也要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學會知足常樂,當考的不好的時候,可以用我至少還能考上什麼學校這樣的例子安慰自己;要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問題,知道“危機”這個詞裡面本身就包含著“機會”和“機遇”,要能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最後,要正確認識高考,平常心對待高考!

臨近高考,為什麼有學生不願意在學校學習了?該怎麼疏導?

“高考不是終點,只願你因此變的更好”!這是我高三送個學生的一句話,拿來送個所有高三學子。我是“贏在高三”,關注我,獲得更多專業指導,助你贏在高三,贏在高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