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今天來聊聊《團圓》這部電影。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這部電影2010年就拍攝完成,並且獲得了當年的法國戛納電影節的最佳編劇獎(銀熊獎),最後是在2013年才上映與許多觀眾見面的。

雖然電影只有97分鐘,比之現在大多數電影動輒120分鐘以上,電影時長還是比較短。但是雖然電影時長段,但是卻十分完整,並且飽滿的折射了一個關於海峽兩岸失散近四十年的親人,最後面對兩段感情,甚至兩段感情背後的故事。通過一個家庭的現實,而反映了一個時代變遷,對每一個人造成的影響。

先說說這部電影的線索。

這部片子的明線,是臺灣國民黨老兵劉燕生回到大陸尋親,找到在逃離大陸時的愛人喬玉娥,但是兩個人都已經另組家庭。劉燕生在臺灣的愛人已經過世,而喬玉娥和照顧她的陸善民依然有著家庭和子女,三代同堂。整體明線雖然看起來“平靜”,但是實質上卻是內心翻湧,甚至是痛苦的。因為女主喬玉娥面對的是,一個在一起一年,有著一個兒子的初戀;一個是照顧自己近四十年的老伴兒,這種感情的衝突是劇烈的。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其實在電影裡也是有幾個細節展現了這種情感內斂,但是衝突的部分。一個是劉燕生剛到的時候,喬玉娥是最後一個走出廚房,去迎接劉燕生的。那個獨自坐在廚房裡的留白,是一個無法面對四十年沒見面的愛人的人的內心波動。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第二個細節是劉燕生和喬玉娥去看新房子,那裡還有一絲絲的埋怨,再到互相解釋的釋然。沒用痛哭,只是默默的流淚。而且喬玉娥同意了跟劉燕生一起回臺灣的想法,想必是願意的。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第三個細節就是喬玉娥送劉燕生上船回臺灣。那時候的痛哭,才是情感的最大的釋放。可以理解一個快70歲的人擁抱另一個人痛哭,是因為此次一別再也不見的明白。這種明白,是知道生死兩茫茫的明白。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這裡說一說飾演喬玉娥的盧燕表演的高級。盧燕是三屆金馬獎影后,在這部片子裡,從情感的內斂到情感的釋放,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大哭,或者痛哭流涕,而是通過臉部表情,細微肢體動作,來表達這種痛苦的情感。電影裡還有很多細節都展現了,包括照結婚照,精心準備服飾等等,都能夠淋漓盡致的展現。可以說,表演教科書也不為過。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說完了明線,就來說說暗線。暗線在電影裡沒有明說,但是能夠猜到。比如陸善民和喬玉娥在一起,包括經歷的劫難,都是能夠想象得到的。電影裡通過陸善民自述自己是一個副連長,說喬玉娥是國民黨遺屬,就可以窺見一二。另外,喬玉娥為什麼說和陸善民在一起是恩情,因為這四十年的相守,就是感恩,感謝陸善民陪著自己度過的那些無法承受的經歷和時光。而喬玉娥說和劉燕生是感情,則是點明瞭自己的內心還是有放不下的劉燕生。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第二條暗線,則是在說喬玉娥的孫女。喬玉娥的孫女在電影裡也佔了比較多的鏡頭,尤其是通過孫女與男朋友的感情,包括男朋友要去美國的事情,來折射了即便在不同的時代,也依然會和喬玉娥一樣面臨分離,面臨感情的考驗。尤其是最後結尾的孫女和喬玉娥的衝突,更是把這個對比和類比展現得淋漓盡致。暗線相當精彩。

在整部電影裡特別有意思的一個點是,整部電影所有重要的事,所有戲劇衝突,都是在飯桌上。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劉燕生回上海的第一次見面,飯桌上的尷尬;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劉燕生與喬玉娥向陸善民攤牌,說要一起回臺灣;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陸善民和喬玉娥照完結婚照以後,陸善民在飯桌上的生氣和不值,直到中風;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以及劉燕生決定不帶喬玉娥回臺灣,三個人再飯桌上同唱一首歌;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還有回臺灣前,吃飯突然下雨;以及結局的時候,只有陸善民和喬玉娥,還有孫女一起吃飯。這些每一頓飯,都帶著整部戲的節奏和起承轉合,甚至有著呼應和諷刺。大家看完電影就能知道了。

而選用飯桌來作為線索,恰恰是反應了中國人在飯桌上談家事,飯桌上的人與人感情的交流的傳統,反映了中國人對“飯”的重視,其實就是對“團圓”的重視。

類似這種電影線索的選擇在李安的《喜宴》,還有《天下無賊》的最後一幕劉若英吃烤鴨都有展現。,這部片子和《歸來》有異曲同工之妙,論線索選取精緻,與《歸來》選擇信件、接站,還有《路邊野餐》選擇時間鐘錶,都不遑多讓。

接下來,我想說說這部電影的主題。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先說說看到的愛情吧。前面說到了恩情和感情,就不再重複了。我曾經說過,現代的愛情比較快餐,就是我們可以做的選擇比較多了,可以挑選的人也比較多了,所以,愛情變得廉價。從電影作品裡來看,我們看到的許多片子裡的愛情,動輒聲嘶力竭,要死要活,而不明白以前,一生可以只為一個人的感情到底是為了什麼。這種感情,拿最近大熱的《芳華》來比較是最好不過了。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芳華》裡,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最後是何小萍和劉峰的相守。是因為不明白何小萍對劉峰的愛。這種愛是比較濃烈的。包括劉峰離開文工團,何小萍的送別;再到高原表演的裝病;還有做護士的時候,死人堆、傷病堆裡找劉峰,這些都是濃烈的。如果看懂這些細節,就知道為什麼最後會是何小萍陪著劉峰了。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在《歸來》裡,馮婉瑜可以不記得所有的事,但是會記得兩個人相愛的細節,記得去車站接陸焉識回來。而陸焉識,陪著馮婉瑜讀信,陪著馮婉瑜去接站,這些細節,都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愛。

關於《芳華》和《歸來》,會另起文章來細說,這裡不做贅述。

第二個主題,我覺得是一個宏大的時代背景,被縮影到了一個小小的家庭。我們看一下電影裡提到的幾個點。一個是劉燕生退離去臺灣,二陸善民則是戰爭勝利,對應的應當是上海戰役前夕到戰勝後的一段時間。其中,劉燕生又提到了大船都乘船了,小船的反而沒事。相信知道這段歷史的,肯定也知道這是在說太平輪。

還有前面有提到的,作為國民黨遺屬的喬玉娥受到的磨難,這是哪個時代,也一定清楚。還有,為什麼劉燕生可以返回大陸探親,對應的“九二共識”,開放三通,這些時代背景都是通過這個家庭來集中展現了。

所以,時代的變遷,從新中國成立前夕,到改革開放,再到兩岸關係緩和,都是通過三個老人,兩段感情來集中描述了。這個主題,如果採用過分渲染,反而適得其反。但是如果,只是從小故事來展現,反而細細品味,更有意思。

《團圓》,一部折射時代與愛情的電影

特別喜歡《團圓》的結局。電影的結局,只餘留兩個老人和一個孫女。而子女都沒有陪在身邊。這種對比,是電影結局和電影名字的對比。讓人覺得意味深長。而且,還有片尾曲,則是《天涯歌女》的後半段。而前半段,則是喬玉娥在飯桌上唱了。呼應,特別好。

所以,推薦給大家看這部電影,《團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