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用具——水柳罐“喂得騾”

生活用具——水柳罐“喂得騾”

作者 | 李振仲

選自《這裡是白城》

吉林省地方誌資源開發立項項目

——

  水柳罐是早期白城人提水的一種工具。鐵水桶長期泡在井水裡易腐蝕生鏽,木水桶長期泡在井水裡易腐爛,只有用江柳編的柳罐能長時間的經得住水浸泡,並且抗碰抗摔。水柳罐是用江柳條、牛血浸泡的麻繩和國松、白松木片以及榆木橫樑製作的。編制水柳罐是個技術活,因為水柳罐的形狀是半圓形,很像現代人戴的頭盔,編不好不但形狀不好看,而且漏水,所以必須是村裡“編筐撾簍”的“老把式”才能編好,再就是到城裡的日雜商店或農村供銷社購買柳編廠製作的水柳罐。每年秋季,生產隊穀子地立個穀草人防止鳥兒啄食成熟的糧食,就用水柳罐做人頭,鳥兒還真害怕不敢靠前。

  “喂得騾”是根據俄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上粗下細的水桶,是過去車老闆出門“拉腳”時(大馬車遠途運東西白城人稱之為“拉腳”),用來飲馬的一個小水筲。也有人說之所以稱之為“喂的羅”。因為這種東西比水桶體積小、桶上口大下口小,只能伸進一匹騾子的嘴,所以大家都叫它“喂得騾”。那時車老闆出遠門“拉腳”,都要“打尖”(白城人稱人馬中途休息為“打尖”),“打尖”時車老闆要給騾馬飲水,遇上沒有井槽子的水井或江河水,車老闆要用“喂得騾”提水給騾馬飲水,每次只能飲一匹,同時還用“喂得騾”給騾馬拌草料,因為它體積小,不僅出遠門帶著方便,而且使用起來也應手,非常受車老闆的喜愛。白城農村人有一句歇後語:“提‘喂得騾’上戲臺——自己打啥傢伙的還不知道嗎?”這就道出了“喂得騾”的作用。如今,人們都普遍使用塑料桶,“喂得騾”的身影在白城農村再也難尋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