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流散世界的瑰寶——鎏金器,美的驚豔世界

用黃金來裝飾青銅器,我國古代有金銀錯、包金、貼金以及鎏金等各式工藝,可謂五花八門,蔚為大觀。

今天單獨來聊聊我國古代特有的【鎏金】工藝。

下圖這件呈“S”型的飛龍,造型絕美驚豔,為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文物,於1975年出土於西安南郊草場坡,全名叫做【鎏金鐵芯銅龍】。

我國流散世界的瑰寶——鎏金器,美的驚豔世界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鎏金鐵芯銅龍】

這條飛龍的質地是鐵的,通體鎏金,身體細長呈“S”型飛騰之姿,前雙足緊扣地面,仔細看龍頭,張開的龍嘴裡還有牙齒和舌頭,整條龍身姿流暢,極富動感,高度彰顯出大唐盛世,飛龍在天的華美氣勢,堪稱國寶中的精品。

那麼,鎏金器物如驚豔華麗,她是如何製作的呢?

我國對鎏金技藝的記載,文獻最早出現於梁代。李時珍修《本草綱目·水銀條》時,引用梁代陶弘景的文獻:

水銀“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

值得注意的是,此記載實際已經比鎏金器物的出現晚了八個世紀了。我國的鎏金技術始於戰國,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國家。

我國流散世界的瑰寶——鎏金器,美的驚豔世界

國家博物館藏館藏【 戰國·鎏金嵌松石瑪瑙青銅帶鉤】

我國流散世界的瑰寶——鎏金器,美的驚豔世界

國家博物館藏館藏【 戰國·鎏金嵌松石瑪瑙青銅帶鉤】

關於鎏金的製作,東漢的方士、煉丹家、魏伯陽寫了本《周易參同契》,記載的較為詳細。

按照我國古代的傳統工藝,大體可總結為以下幾個步驟:

1、先把金子加工為金箔,再和水銀按照1:7的比例,加熱攪拌直到成為膏狀,成品叫做“金泥”,這就是“金汞齊”,顏色是銀白色的;

2、抹金、烘烤。匠人用扁頭的銅棍子,或者用棕刷,蘸上調製好的金泥,塗抹到器物的表面,一邊抹推,一邊壓。等到器物塗抹完成後,再用無煙炭點火烤透,水銀就會從金子裡蒸發掉,金泥的顏色也從銀白色變為了黃金色。這道工序,叫做“開金”;

3、清洗壓亮。一般使用酸梅水來清洗塗抹好的器物表面,再用銅刷沾著皂角水刷洗;最後還要用瑪瑙製作的壓子磨壓緊緻。

重複以上步驟5次左右,鎏金器物成品色澤明亮,表面渾然天成。

現在我們去故宮,太和殿龍椅周圍的金燦燦飾物,也是鎏金器物。

我國流散世界的瑰寶——鎏金器,美的驚豔世界

大英博物館館藏【 漢·鎏金銅龍首柄】

鎏金銅器雖然起源於戰國時代,不過大規模流行起來,已經是西漢漢武帝時代了。

原因不難解釋,從戰國到西漢初年,戰亂不斷,烽煙四起,統治者如走馬般上上下下,沒有穩定的環境供匠人安心創作。

直到漢武帝時代,國富民強,鎏金技藝才迎來大發展。

西漢的重要著作《鹽鐵論·散不足》記載:

當此之時,燕齊之士釋鋤耒,爭言神仙。於是趣咸陽者以千數,言仙人食金飲珠,然後壽與天地相保。

可見,當時迷信之風盛行,人們認為黃金不朽,食之可以延年益壽,鎏金風行之下,富豪們都流行使用鎏金食器。

我國流散世界的瑰寶——鎏金器,美的驚豔世界

美-洛克菲勒亞洲協會藏品【漢·鎏金神獸】

我國流散世界的瑰寶——鎏金器,美的驚豔世界

滿城漢墓出土,河北博物院館藏【 西漢·鎏金青銅長信宮燈】

到了盛世大唐,國力鼎盛,鎏金技術空前發展,文章一開始的“鎏金鐵芯銅龍”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唐代,鎏金不僅僅使用於銅器表面,很多鎏金都是直接施用於銀器上面,造型驚豔,文物價值極高。

銀質器物上薄薄的上一層鎏金,其實它的含金量是很低的,但是由於金子的化學性質極為穩定,故而這些散落各處的瑰寶,雖然歷經千年時光,如今看到,還是驚豔世人。

我國流散世界的瑰寶——鎏金器,美的驚豔世界

【唐-銀鎏金蠶紋葉形盤】Pierre Uldry 藏

我國流散世界的瑰寶——鎏金器,美的驚豔世界

何家村窖藏出土,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唐·鎏金龜紋桃形銀盤】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缺乏安全防護,古代匠人的整個鎏金過程就是汞中毒的過程,直到上世紀70、80年達,我國還使用過這種工藝,工人們最常見的就是汞中毒現象就是手顫抖,腿萎縮,運動神經會受到極大的毒害。

故而,這些驚豔世人的鎏金文物,其實也是我國古代匠人們的一部血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