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企業信息化已死:工業互聯時代 首席數字官正當紅

哈佛商業評論|企業信息化已死:工業互聯時代 首席數字官正當紅

圖 |《哈佛商業評論》2018第5期封面

工業互聯網像是突然吹響的號角,大大激發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節奏,深刻地影響著企業的管理方式和組織形式。然而,和很多新生的物聯網公司一樣,轉型的推動力,要麼是擁有信息技術(IT)背景,有很強的平臺打造能力,但不知道做什麼應用,解決行業何種痛點;要麼是工業運營背景,有很多很多需求,但很多都是天馬行空,不知道怎麼落地。數字化轉型,對管理者而言,面臨著一種痛苦的迷茫。

首席數字官的榮光

要實現公司級的數字轉型,必須需要一個C級管理者來完成。在很早的時候,一些公司開始創建了首席數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簡稱CDO)這個管理職位。而這個職務,在工業互聯網時代,正在開始大放異彩。

企業設立CDO職務的比例越來越多,或者不叫這個名稱卻在做類似崗位的設置,說明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重視。企業數字化早已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然。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當今企業戰略規劃和未來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議題。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企業必須把實施物聯網解決方案作為自身內部至為深刻的改良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分支崗位,或者只是一個現存的成本中心。

哈佛商業評論|企業信息化已死:工業互聯時代 首席數字官正當紅

普華永道在2016年開展的年度數字IQ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公司數字化戰略的推進,轉型的範圍和方向需要適應相應的過程和階段。即使對那些已經設立了該職位的公司來說,清楚地定位CDO的責任也越發顯得關鍵和重要。目前,超出傳統信息技術領域的數字化技術領域花費日益增加,在2015年,非信息技術部門的數字化花費已高達68%,而2014年為47%。

CDO最具有進攻性和誘惑的地方在於:CDO可以為利潤中心負責,而絕非傳統的CIO那樣成為一個明成本暗收益。很顯然,無論企業是否喜歡迎接CDO這一具有侵略性的職務,數字化轉型已經掀起了徹底撕裂傳統的高潮,CDO就是如此應運而生。如果首席執行官無法感受到這樣的挑戰,那麼企業一切數字化的戰略,都不會發生。

CDO的出現,像是一個時代的普選。

業務雲化導致CIO的迷失

信息化是軟件時代的產物。IT行業從大型軟件加設備、到SaaS(軟件即服務),而製造業信息化則照單全收,首席信息官(CIO)職務也一路隨著企業軟件發展而進化。

軟件的時代早已結束,Saleforce公司的CEO將自己的軟件稱為“軟件終結者”,軟件即服務,可以通過在網絡上低價獲取雲端軟件,使得Saleforce率先成為領跑者。然而,隨著甲骨文公司(Oracle)、SAP迅速適應這種潮流,那麼SaaS更有力的護城河是什麼?

Saleforce的答案是:開發平臺和生態系統,鼓勵應用開發。蘋果的應用商店已經徹底地普及了App Store的概念,那麼工業領域是否能跟隨這個潮流?看上去,至少一些企業核心業務外圍的輕型應用,已經被認可。

訂閱機制,就像是水龍頭,一扭就有。如果水龍頭機制,可以進一步出現多樣化的服務成果,那麼外部供應商跟企業的服務機制,將呈現業務雲化的趨勢,那麼企業信息化的門檻將呈現大幅度下降的趨勢。如此以來,多年來以複雜項目實施見長的信息化的價值,將走向何處?

國內知名的ERP軟件供應商金蝶正在以激進的方式,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個以ERP出身的企業,以“狂熱”的姿態,引導自己也帶領客戶“砸掉服務器、砸掉ERP”,將所有可能的業務指向雲化。而云化成為金蝶2018年最大的戰略。

數字化技術,有了很多全新的翅膀(物聯網、數據分析等),因此數字化不是信息化的延續,如果一定要說是,那麼這也是一次“彎道連接”。業務系統雲化、計算資源雲化,讓志在拐彎處尋找機會的中國製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或許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話題是,許多中小企業,是否可以直接跳過信息化這一關?事實上,隨著工業互聯網的接入,幾乎沒有信息化員工的一些中小企業似乎已經跳過了這個環節。當然,精益化、標準化的基礎工作,前期的知識準備工作,並不能缺少。只是,企業信息化自身,此刻成為一個目標模糊的問號。

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森所說的“軟件正在吞噬世界”並不準確,平臺才是真正的大胃王。數字企業的一切業務數字化,是平臺時代最好的呼應。數字化,跟工業互聯網字面意義上所暗示的一樣,意味著強大的網絡效應和用戶激增法則。如此看來,網絡效應才是製造業的金鐘罩。

信息化是很難挖出企業的護城河,這使得CIO正在成為一個可疑的職務。

哈佛商業評論|企業信息化已死:工業互聯時代 首席數字官正當紅

圖 | 洞見 《哈佛商業評論》正文

OT技術IT化

負責IT和OT(運營技術)的管理者,在工業化進程的幾十年來,並不曾需要坐下來進行認真的對話。在信息化時代,IT看重業務流程合理,OT看重業務執行穩定。二者是大路朝天,各管一邊。

然而,物聯網的出現,大大促使了OT和IT融合的可能。物聯網應用在很多層面上就是統一IT和OT的視角。但在工業物聯網部署的初期,若沒有上層領導統一管理,IT和OT幾乎是不可能融合的,因為二者自身的需求、緯度、思維方式太不一樣。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普及,不同於常規的企業管理軟件ERP和執行管理系統MES,它不僅僅是執行既定指令,更是要考慮這些數據背後的價值,而這隻能站在更高的戰略崗位上才可以評估和定義。

雖然IT-OT互相割裂,缺乏專門領導機構齊頭並進。但由於企業已經認識到數據會越來越有價值,各個業務部門和運營團隊都在積極推進工業互聯網,在自己的設備上實施了數量驚人、零散的項目,專注於解決特定的小問題。這會進一步惡化了IT-OT融合過程中的各個層級上無法協同的問題。企業小規模的團隊在技術上苦苦掙扎的情況並不少見。跨部門往往只能保持最低限度的溝通,這意味著這些孤立的工作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夭折。

執行意識和領導支持是至關重要的。通常公司會指定一名有能力的C級別的人來領導這些項目——常見的頭銜如CDO、首席工業物聯網官。除了指導IT-OT融合外,該領導者還必須重視從企業整體層面看待技術所採用的戰略、動機及大致目標。美國一家諮詢公司調查發現,在推動工業物聯網以及IT-OT融合過程中,那些一流的企業有53%設定了CDO崗位,高於其他企業27%;43%建立了正式部門組織,高於其他企業12%。

《福布斯》雜誌在2017年對502名全球高管執行的聯合調查中發現,要想物聯網策略取得成功,至少需要執行總裁級以上的領導支持,而且需要每日清單管理,必須能夠獨立分配資源。而且,那些標杆企業更傾向於讓首席技術官(CTO)來負責物聯網的戰略,其比例是普通企業的三倍。

物聯網的崛起,為井水不犯河水的IT和OT的融合提供了條件,但二者的就緒度卻是完全不同。GE在2018年的報告中指出,

真正數字轉型的主戰場,恰恰是發生在IT和OT交界的地方。

ARC諮詢團隊在2016年提出的IT和OT融合成熟度模型中,描述了人員、流程、技術和測量之間在各融合度的關係。顯然,最高層應該能夠關注到組織內部與合作伙伴之間,參與持續改進流程,將技術作為競爭優勢,有明確的成功指標。這意味著,IT與OT的融合,必須放在一個盤子中考量,而且要考慮到合作伙伴的需求,IT信息化部門已經無法獨立勝任。

數字孿生不是信息化的菜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s)正在成為2018年最大的概念贏家,炙手可熱。美國諮詢公司最新的2018年重大戰略技術報告中,數字孿生位居第四。

數字孿生,是物理實體在數字空間的數字映射,它是數字空間和物理世界進行交互的橋樑。在新的數字轉型升級中,智能服務成為企業期待新利潤的一個重要戰略。那麼對一個企業而言,智能服務,將以何種方式發生,如何計量?智能產品,最典型的計費方式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答案是:智能服務的計量方式,將以數字孿生被啟動的次數和運行時間來收費。

數字孿生需要大規模計算、合力建模和數據科學。消費互聯網已經做到了這一點,每一個用戶都可以建立了一個數字孿生:一種數字模型代表一個深度特徵,而且可以持續記錄。而在工業領域,數字孿生的最大用武之地,主要是在應用,包括設備維修、健康和預防型維護,以及運行優化等。這是一個等待開發的富饒之地。

工業互聯網的急先鋒GE在2016年宣稱其工業互聯網Predix雲平臺上有 55萬 個數字孿生;2017年,有78萬個。到目前為止,GE已經有了將近100萬個數字孿生Digital Twins。

這是GE對未來數字工業所做的判斷。

然而,數字孿生並不是傳統信息化籃子裡的菜,它是從設計到製造到服務的一次全貫通,是全價值鏈的數字化製造的產物,它是工業互聯網的伴生體。數字孿生,具有“全設備、全渠道”的屬性,跟信息化時代的數字模型有著一定的繼承關係,但卻是全然不同的運行機制。

智能服務,將有著全新的計量單位。未來製造商提供的產品,將包含數字孿生的數量;提供的解決方案,需要包含有強大的數字孿生庫作為支撐。這意味著,未來製造商的競爭,不再是簡單的物理產品功能,而是物理產品與數字孿生庫的雙對決。一個物理產品,帶著多少種模式的數字孿生,將極大的影響它的實際價值。這是思維模式的巨大變化。

最值得CIO思考的一個問題:當一個輪胎被賣出之後,它需要需要提供一套軟件、必要的製造參數和一套服務合同。這個數字孿生引發的商業模式的鉅變,CIO的職責範圍,是否能夠解決?

數字孿生的崛起,是工業數字時代的熱兵器;相對而言,信息化則是工業數字時代的冷兵器。

IT部門是否單立門戶

IT部門到底要不要獨立,形成獨立王國?對於大型企業而言,一直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一些大型企業已經勇敢邁出了一步。當前仍然活躍的幾家製造業IT企業,都是背依大靠山而來,如啟明之於一汽(2000年),寶信之於寶鋼(2001年),盈科之於中石化(2002年)。以中國2001加入WTO為節點,那段時間正是中國企業界思想開放、向外學習的最為活躍的時候,也是IT業務外包最為流行的好光景。

十多年過去了,還有很多大型企業沒有跳出這一步。然而,現在的路徑有了全新的不同。徐工信息在2014年從徐工集團獨立出來,迅速就著手走向外部的工業互聯網世界,那是一條通向生態的路徑。而到了2017年,獨立出來的徐工信息已經有60%業務,來自非徐工的其他客戶。這是一個敞亮的世界。然而“徐工信息”這簡單四個字卻表明:它既沒有跟“徐工”集團斷開,也沒有跟“信息化”離的太遠。這像是自由賽道上,卻只使用一半的馬力。

樹根互聯技術公司則走得直接而乾脆,它是由三一重工的IT部門和物聯網團隊直接組建,在2016年成立以來不斷變更股東結構,並在2018年再次股權改造換面登場,充滿了跳動的資本慾望。一開始,它就跳出了信息化的影子,而直接進入了工業互聯網的世界:一個數字化的世界。

無論是徐工信息成為新三板第一個工業互聯網平臺題材的公司,還是樹根互聯網擺開架勢進行社會融資,它們都呈現了與前輩們不同的游泳天賦。

如果不想讓信息化部門淪落成企業管理流程的看門人,企業信息化部門必須走得更遠。獨立成一個公司,而且是一個數字公司,或者工業互聯網公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樣看來,無論是啟明信息、石化盈科信息、寶信科技等“信”字輩企業,或許需要更名為“網”字招牌了。更名是一種工業互聯網化的態度,更是一種寶貴的信念。

對於振華港機、濰柴動力等信息化做的很成功的大型製造企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早已不是主要問題,但企業內部的信息化邊界的走向,才是一個更加緊迫的戰略問題。陷在其中,CIO是決不能給出正確的答案。一旦走向獨立的數字化世界,無論是內部的業務流程,還是建立開放的生態環境,戰略視角會立刻不同。這需要一把手戰略,而非一把手工程。

未來的數字企業,一定不是基於企業的邊界,而是基於供應鏈、用戶、第三方服務的無邊界疆土。

打開企業門,迎接四方客。信息化破門而去,天下賓客歡聚而來。上月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在廣州透露,將向中小企業全面開放“富士康雲”,其精密工具、控制器、機器人、工業網絡和計算等工業能力,都將開放。而這背後,靠的就是富士康從2013年開始摸索打造的“六流”公司,即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人員流、物料流、過程流的“六股洪流”。富士康開放自家的雲,意味著“六股洪流”直接外溢,水庫放水,下游養魚,中小企業的生態因此而集聚。坦率地講,富士康並不是一個信息化做到極致的公司,然而這一點,並不影響它快速跳入到一個全新的世界。5.14日《招股說明書》清楚地表明,這個傳統的代工巨無霸,正在轉向,“工業富聯”成為它的新名稱。

一個大型企業的信息化,無需做到極致就可以轉向了。那就是讓知識洪流,外溢出去尋找全新的疆土——首席數字官CDO正是開閘放水的設計師。

CDO跟CIO,不是一個時代的人。

用電力技術改造流程,正如現在我們用信息化所做的那樣,也會同時轉向思考產品的本身,於是各種電力電子產品也隨之脫穎而出。製造業已經大變樣了。奢侈品成為司空見慣的東西。隨著電力在工業的普及,電力成為空氣一樣,首席電力官就走向消失

CIO會不會成為一個古董崗位?

首席電力官和首席移動官的結局,會不會成為CIO當下的命運?

企業信息化已死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和數字化技術的崛起,使得傳統的企業信息化有四大不適應:業務雲化、OT技術IT化、數字孿生成為新寵和企業邊界被打破。企業信息化需要將業務進一步下沉,在更小的業務單元發揮作用;與此同時,也可以破門而去,要麼成為其他生態的組成部分;要麼開拓全新的疆土,成立獨立的組織,而且是工業互聯網而非信息化公司。

未來的業務方向將是“場景出發 激活應用”,場景被無限延展,許多都不是CIO所熟悉的領域。企業信息化正在走向它的生命盡頭。

工業互聯網時代會加強供應鏈的聚合效應,“企業信息化”更像是一個“以鄰為壑”的寓意。這使得每一個領導者都需要重新思考數字化企業的真正邊界。如果能夠從外向內,而非自內向外,進行戰略審視,就會發現CIO在應對不確定性上充滿了重重困難。儘管這是一個成熟已久的崗位,但在當下仍然是惟有浴火方可重生。

零點預告:萬字長文《2025這三年》5.19日首發

2018年5月19日零點零分,第一時刻,等你來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