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後來的我們》退票率存異常 法律對“票房”統計有何規定?

這兩天,一部電影驚動了影迷、媒體等各方人士。一直以來給人“清爽”印象的劉若英成為了本次事件主角。

這幾天,電影《後來的我們》刷屏了。不少人甚至還未看片,便已忍不住感慨:只是看到“劉若英”、“後來”兩個字,便已熱淚盈眶。

「热点」《后来的我们》退票率存异常 法律对“票房”统计有何规定?

電影《後來的我們》首映當日便以約45%的全國排片率領跑“五一檔”,多個專業票房APP顯示首映日當天票房累計突破2.8億。

不過,畫風很快突變。同樣在首映日,全國不少影院反映:該片在開場前出現大量集中退票情況。

「热点」《后来的我们》退票率存异常 法律对“票房”统计有何规定?

電影局回應 :初步認定該影片退票情況確有異常

29日,電影局有關負責人已對影片出品方、發行方等相關人員進行了約談,要求立即完善退票機制,認真查明存在的漏洞、進一步梳理情況、完善數據,形成書面報告報主管部門。


電影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無論哪一部影片,都應該以其影片質量去贏得觀眾喜愛。電影主管部門堅決反對不正當競爭,反對任何票房造假的行為,決不允許任何擾亂電影市場、破壞市場秩序、損害電影產業整體利益和聲譽的行為。


對此一旦發現查明,將嚴肅處理。希望廣大電影企業和從業人員認真學習遵守《電影產業促進法》和相關法律法規,共同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建立更加規範有序的電影市場。

此前,根據微博賬號“電影票房”的說法,被退票影院總數接近4000家,退票額在1500萬至2000萬之間,影院方蒙受巨大損失。

據某家院線高層表示,他們院線方確實有退票,但是沒有網絡上傳得那麼誇張,據他們統計,28日就《後來的我們》退票率是6%,但是按照行業以往的情況,退票率是在千分之2-3。

「热点」《后来的我们》退票率存异常 法律对“票房”统计有何规定?

據瞭解,正常情況下退票比例是在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左右是正常比例。相對而言,《後來的我們》退票比例顯然有點偏高。

「热点」《后来的我们》退票率存异常 法律对“票房”统计有何规定?

注水票房帶來的繁榮只能是一場虛火

公眾和輿論的擔憂無不道理,畢竟類似的事件近年來曾發生過:

1、2018年年初,在春節檔大片正式上映前的十幾天裡,每日的票房預售冠軍也屬於一部名不見經傳的電影。上映後,這部電影在同檔期有著11部影片競爭的情況下,憑藉不到3%的排片卻在工作日拿到了超過34%的驚人上座率,不少影院出現了詭異的“滿座”、或者整齊劃一的購票陣型。後經多方查證,票房異常背後疑似傳銷騙局。


2、2016年3月,某電影上映。首日票房高達1.55億元,但不久,即曝出票房造假醜聞。調查結果顯示,該片虛假排場場次有7600餘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虛假票房的背後是,通過虛構票房收入來拉抬投資方的股價,然後在二級市場上謀取利潤。


3、2009年,某片首周票房實際1700萬元,被誇大成4000萬元。

不過,注水票房引發的繁榮註定是一場虛火。公認的是,幾乎所有影院經理都會參考票務平臺專業版的數據。排片造假疑雲,毫無疑問會影響雙方彼此之間的信任——如果以後凡是涉及到票務平臺發行的影片,其數據都被打上問號,那麼對行業的影響可想而知。

2016年初,貓眼、淘票票相繼推出電影票退改簽服務,本意是為了在行業競爭中提升用戶體驗感,當時雖已有容易票房作假的擔心。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這項服務卻存在醞釀出新的惡性操作的空間。

多年來,建立起規範化、法制化、長效化的電影市場監管機制也一直是呼籲的重點之一。而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也在陸續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三十四條就明確規定: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應當如實統計電影銷售收入,提供真實準確的統計數據,不得采取製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