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胃口老是變?看這位資深寫(廚)手(師)咋應對

有兩樣東西我越是思考,越是感嘆與敬畏,一個是飯桌上我做的菜,另一個是辦公桌上我寫的稿。作為一名既能上桌案,又能下廚房的資深老(xie)廚(shou),今天和大家說說這些年爬格子的

心得與體會

“沒有絕世的名菜,只有挑剔的胃口”

鞋合不合適只有穿的人知道,菜可不可口只有吃的人知道。筆者曾與媳婦各做了4道菜招待客人,結果只有我做的4個菜全都吃光了,自那以後,筆者在家裡的地位直線上升,大事小情,意見一致時我說了算,意見不一致時她說了算。寫材料的道理也一樣,沒有絕對的好不好,只有適合不適合,你給一個講話接(da)地(lao)氣(cu)的領導寫講話稿,就是寫成古典四大名著、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也未必就是好文章,因為他根本用不了。另外,還要看受眾群體是否能接受,比如一個人因為“三高”去看病,大夫說了你這是遺傳,他說我家祖輩根本就不得這病,大夫又說你家祖輩是吃青菜的基因,你非要天天吃肉,身體受得了嗎?道理不言自明。

“沒吃過豬肉,那你一定要看看豬怎麼跑”

“炒菜與備菜並進,秋水共長天一色”

筆者到市場買菜從來不問價,主要是問了也不知道是貴還是便宜,更不會選菜,但我專門到人多地方買,因為這樣的店出貨量大,東西要麼新鮮、要麼便宜。寫材料之前首先要選好材,把素材找好,三三兩兩歸好堆,不切題的即使再好也不能選,要學會取捨。第二步就是改刀,好刀法體現在快、穩、準、狠上,文字素材也不能拿來就用,必須要經過改良加工,那加工到什麼程度,就是切完的蘿蔔讓別人以為是土豆最好,看起來不一樣,其實都能燉牛肉。第三步就是炒菜,做菜先放什麼、後放什麼、放多少都有講究,寫材料也是一樣,理查德道金斯在《盲眼鐘錶匠》一書中有這樣類似的描述,複雜事物與簡單事物的區別就是在於背後的邏輯性,拿到材料上說,就是要條理清晰,做到綱舉目張。最後就是要小火慢燉,柴火燉的東西好吃,原因在於時間長、火候好,有句老話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那麼同理,稿讀百遍火花閃現,一篇好的文章都要經過反覆雕琢,才能成為精品。

“對食品添加劑要堅決說‘NO’”

一聽到“飄香劑”“一滴香”,大家肯定深惡痛絕,好好一盤菜非要添“毒”,最終結果只能是各種添“堵”。有句話講,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真材實料,才是王道。寫材料、做文章亦是如此,像“一人開會”的會議記錄,“推演配平”的數據報表,“移花接木”的經驗事蹟,不出事則已,出了事就吃不了兜著走。那有的人問了,“我本來就不會寫,還不讓胡亂編,那咋整?”我用以下3種方法給你說一下1.“主要是你危機意識不強、燈光精神不足、日常積累不多、思想站位不高、壓力傳導不夠,只是把學習不到位作為光榮的缺點,而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習才是成長進步、練功修為的有效途徑”,以上這段箴(fei)言(hua)看明白了吧,凝成一句話就是你咋不好好學呢。2.“為轉變你不愛學習的慣性思維,我先給你講一個‘聞雞起舞’‘鑿壁偷光’‘懸樑刺股’的故事,云云”,這種寫法適用於領導講課用,生動形象,重要的是篇幅體積很大。

3.在沒有數據、事例支撐的情況下寫調研、總結等材料時,可以另闢蹊徑、劍走偏鋒。比如,“相比你不愛讀書,我自去年以來,累計集中半年時間(看一天,休六天),嚴格踩實‘擇優選讀、重點精讀、交叉比讀、筆記跟讀’4步法(大家基本都這麼幹),先後閱讀歷史、文學、哲學等多個領域圖書(就是不說多少本,看個序言也算看),閱讀量同比去年增加20%以上(以上兩個字意味深長,還有80%的空間),實現歷史性突破(往年讀1本,今年讀2本)”。當然了,急救藥固能止痛,但千金方才能祛根,寫材料還是要腳踏實地,少搞點虛頭巴腦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