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數品牌,都是在平臺的“懷抱”裡出銷量?

對於跨境出口電商,某一個銷售旺季過後,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個報道:××品牌在××跨境電商平臺上的銷售額突破了××億;而很少看到報道:××品牌在其官網上的銷售額突破了××億,這是為什麼呢?

NO.1

從數量上講,越是少的東西,越容易被人所知道。

跨境電商平臺遠比品牌的數量要少。

同類品牌有很多,而跨境電商平臺就那麼幾家。

既然,一個平臺更容易讓人知道和使用,那一個品牌為什麼不去蹭這個方便?

當一個品牌出名後,消費者更多的是關心質量、性價比等問題,至於品牌從哪裡出名的,也就做個瞭解罷了

為什麼多數品牌,都是在平臺的“懷抱”裡出銷量?

NO.2

從流量上講,品牌可以從平臺低成本獲取大量流量。

平臺上的流量具有共享性,而品牌的流量具有獨享性。

這相當於,同樣的引流成本,平臺可以為多個品牌導流,這樣分攤到每個品牌的流量成本就很低了,而又能享受到同樣多的流量資源,就看誰能吸引客戶了。

就拿亞馬遜這個平臺來說,在全球擁有3億多用戶,所有進來的賣家,都能享受這3億多的流量。

如果品牌獨立展示在官網,恐怕要投資鉅額廣告費才能覆蓋同樣多的用戶。

為什麼多數品牌,都是在平臺的“懷抱”裡出銷量?

NO.3

從網購習慣上講,消費者習慣對比後做選擇。

一個平臺,可以提供給消費者對比多個品牌的選擇環境。在同一個平臺內,通過系統的相似產品推薦,可以快速、直觀地對幾個不同品牌的產品進行對比,然後快速做出購買決策。

而品牌的獨立官網,無法讓消費者進行快速對比,因為他們還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去尋找其他品牌的信息,要知道,人都是有惰性的。

NO.4

從品類上講,平臺可以滿足消費者多品類的購買需求。

例如,一個女性消費者需要購買一套適合去參加晚宴的服飾,那麼她可能需要買一件禮服,一雙鞋子,一個手提包,一個頭飾品等等。

一個品牌能滿足她所有需求的可能性不大,她更有可能從不同的品牌中購買不同的單品。

所以,在一個平臺內就能購買完她所需要的東西,誰願意那麼折騰?

NO.5

從消費者權益方面講,平臺能夠很好保障他們的權益。

目前,幾乎所有的跨境電商平臺,都能夠為消費者維權,這就解除了很多消費顧慮。

另外,哪怕出現售後問題,平臺也會為消費者去協調和處理,為消費者省去很多麻煩。

而品牌官網就不同,出現消費權益問題後,需要消費者親力親為去解決,這正是消費者所不願意的。

為什麼多數品牌,都是在平臺的“懷抱”裡出銷量?

NO.6

從購買體驗上講,消費者能夠從平臺上獲得更好的購買體驗。

一個平臺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是有足夠的能力的,但沒有幾個品牌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也沒有這必要。

就拿亞馬遜消費者來說,購買跨國的品牌,能夠享受本地物流速度,這樣的購物體驗,是很難從品牌官網的購買行為中享受到。

為什麼多數品牌,都是在平臺的“懷抱”裡出銷量?

其實並不是說官網不好,而是官網與跨境電商平臺相比,同樣的品牌同樣的商品,消費者更願意從平臺上購買。在營銷的“銷”上面,平臺上的流量、消費者購買習慣、購買環境、購買體驗等等,都給“銷”創造了非常合適的條件。

所以,在跨境電商行業,官網更適合塑造品牌形象,而平臺更適合做品牌銷量。這也是為什麼多數品牌,都是在平臺的“懷抱”裡出銷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