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遺華日僑回國後的生活:受岐視生計艱難,9成生活在最底層


揭秘遺華日僑回國後的生活:受岐視生計艱難,9成生活在最底層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迅速進入東北,日本政府放棄保護日僑的義務,缺少軍隊保護的日僑們,被迫緊急撤退,向大連,丹東集結,以期乘船回國,從而出現了百萬逃難大軍。圖為一名日本遺孤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看到自己已經去世養父母的照片,頓時落淚。

關東軍由於軍力不夠,下達了“全民動員”的指令,徵召了開拓團的所有的十八歲到四十五歲的男性。開拓團中僅留下了老人、婦女和孩子,進而在接下來的逃亡路上,產生了大量的遺孤、殘留婦女。圖為一名日本遺孤在祭掃活動中留下熱淚。


負有保護日僑職責的關東軍只熱衷於向後方大量後撤軍人和軍屬,完全沒有保護日僑。日本政府、關東軍迫於戰況危急,完全封鎖消息,絲毫不讓開拓團知曉戰況。據統計,目前仍活著的日本遺孤總人數在4000人以上,大部分都被遺棄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這些日本遺孤有著中國國籍,享受國家。圖為日本遺孤祭拜中國養父母公墓。

1950年,日本政府對東北的未歸還者統計是26492人,1958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特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地區的未歸還者還有22187人。1959年日本政府公佈了《關於未歸還者的特別措施法》,將那些在居留在中國的未歸還者,一律宣告為戰時死亡,取消其戶籍。圖為日本遺孤祭拜中國養父母公墓。

1989年,日本國會通過了《入境管理修訂法》,規定遺華日僑歸國之際,只有與日本本土人有血緣關係的嫡子才能夠被帶到日本,而那些被收養的遺華日僑的養子、繼子則被排除在外。這些遺華日僑,由於個人價值觀長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薰陶,又沒能掌握完整日語能力和日本當今社會的生活習慣,因此,回國後大都喪失了在日本社會中的勞動能力。圖為日本遺孤和友好人士為受害亡靈獻花。


同時回國後,由於岐視和財政負擔,不被家庭接受,也造成了遺華日僑與日本家庭的隔閡,並且拒絕援助她們,使她們的生計很艱難,每月只能領受政府的救濟金,目前九成以上的遺華日僑生活在日本社會的最底層。她們帶回去的子女,因為中日兩國文化不同,也很難適應日本學校的學習。她們好成了戰爭的受害者。圖為日本遺孤跪倒在養父的墓碑前。

許多日本遺孤在被遺棄時僅有幾個月大,如今他們都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赴日定居的殘留孤兒有不少,但更多的人在中國度過了一生。

正是日本發動的那場侵略戰爭,使那些本該依偎在父母身邊享受天倫之樂的孩童淪落為孤兒,並被遺棄在異國他鄉。但日本遺孤又是幸運的,他們碰到了有著博大胸懷的中國人將他們收留,中國人對敵國的兒童並沒有以暴易暴,而是施之以德,儘管當是中國人民的處境仍十分困難,但對那些走投無路、生命垂危的日本遺孤,卻伸出仁愛之手,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拯救出來,並用自己的乳汁和從口中省下的糧食將他們喂活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