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馮小剛擅用大數據,《芳華》還會在國慶檔被撤嗎?

如果馮小剛擅用大數據,《芳華》還會在國慶檔被撤嗎?

這個十一小長假,有人泡在遊戲裡實力拼殺,有人堵在高速公路吐菸圈;

有人相親路上走到黑,自然也有人被困景區,大範圍欣賞人頭的同時,間歇性欣賞風景。

然而作為一個長假第一天,就決定全程浪在電影院的人,自然要來說說電影黃金週的精彩萬象。

國慶檔僅前三天,開心麻花影業等出品的喜劇電影《羞羞的鐵拳》就以4.93億的數據暫居票房冠軍,而成龍出演的政治驚悚片《英倫對決》以1.98億的總票房暫居第二名,由王晶導演的黑幫片《追龍》也不甘示弱,三天票房共計1.44億元。

這邊各家影視公司的市場爭奪戰進行地如火如荼,那邊被撤檔的馮小剛心情可能就沒那麼舒暢了。

如果馮小剛擅用大數據,《芳華》還會在國慶檔被撤嗎?

大家都知道,每年國慶檔競爭異常激烈,今年也有英倫對決、羞羞的鐵拳、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芳華、空天獵、追龍、縫紉機樂隊、極致追擊,出去玩.....等十幾部影片同臺爭奪,最終勝出的卻是一些新晉和資歷較淺的導演,把曾榮獲“最佳導演獎”的馮小剛擠下去了。

可以說這是馮小剛導演在十一黃金檔爭奪中第二次敗北,今年是《芳華》、去年《我是潘金蓮》。

很多人不理解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馮小剛在行業裡摸爬滾打三十幾年,擁有老道的行業經驗和雄厚資源,竟然比不上一些從演員晉升的導演界新人?

當然不是。

原因之一是馮導不懂大數據,選材太任性。

其實十一電影黃金週更適合拍攝什麼題材,從每年電影票房的大數據就可以看出來,但是馮導似乎不太關心大數據,也不瞭解用戶喜歡什麼,更多是憑自己的個人喜好。

早在2015年十一期間上映的《港囧》、《夏洛特煩惱》分別憑藉15.73億和14.41億票房成為行業黑馬,還有大IP《九層妖塔》憑藉6.82億票房獲得一定的關注。

而2016年十一黃金週上映的電影,由張涵予、彭于晏等出演的警匪動作電影《湄公河行動》,票房高達11.84億;由鄧超領銜主演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票房也有8.14億。

僅是分析這兩年的數據,也不難看出喜劇、愛情、魔幻、動作片更容易從其他題材中脫穎而出但是馮導從拍攝《我不是潘金蓮》到《芳華》更多的是根據自己的喜好,追求自己的藝術造詣。

當年《我不是潘金蓮》公映以後,馮導被問到,為什麼會用圓形拍攝。他說:“我覺得這麼拍,我就激動,我就有熱情,沒有什麼更多的原因。”

而被撤檔的《芳華》據說也是馮小剛難得一見的好作品,他和嚴歌苓都曾有文工團背景,共同的經歷造就了這個流淌著“文工團”血脈的故事。所以很多熟悉馮小剛的人會說他是在拍自己的青春。

而他自己也說,“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一細節拍一部電影,來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結”,因為在跳貼面舞的日子裡,舞伴軍裝裡露出的光潔脖子在他看來才是“性感”的代表。

如果馮小剛擅用大數據,《芳華》還會在國慶檔被撤嗎?

十一電影市場如日中天,馮小剛錯失黃金檔,還因為他不瞭解用戶。

雖說《芳華》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也算是一部IP劇,但是故事背景卻是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講述的是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愛情萌發和人生命運變化的矛盾與衝擊。

而我們從廣電總局對電影消費的調查數據中得知,18-25歲這個年齡層次是電影消費的主力軍,佔整個調查人群的48.82%,相當於整個電影市場一半的比例;而26-35歲人群也佔到25.02%,相當於整個電影市場四分之一。

但是這部分的消費主力,很多都沒有經歷過“文工團”時代,更多的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他們大多拒絕墨守成規,崇尚自由開放,喜歡吐槽、段子,每天泡在網上的時間很長,喜歡網絡社交、打遊戲、二次元等,對上一代的回憶、情感很難滋生出共鳴。

哪怕馮小剛曾動情呼籲:“這也是你們父輩的青春,每個人的第一部電影都是爸媽帶著看的,今年國慶節,你們也該帶著爸媽去看看他們的青春。”但最後效果似乎也是微乎其微。

如果馮小剛擅用大數據,《芳華》還會在國慶檔被撤嗎?

其實我們從很多采訪中,都不難看出,年近六十的馮小剛,是想用《芳華》去重現二十歲時的夢,去回憶一個逝去的時代,去追求更高的藝術水平。作為一個藝術家,一直主張個人風格、保留自己對藝術的執著當然是值得敬佩的,但是這種任性在今天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在這個高度市場化的影視行業,遭遇瓶頸似乎也是必然的

所以在不斷變化的時代浪潮中與時俱進,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就像馮小剛導演哪怕他在電影藝術上的造詣頗高,但是他想在今天這個時代,想突破自己再登高峰,也依然無法迴避互聯網給時代帶來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