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幫扶|扶貧路上不了情

駐村幫扶|扶貧路上不了情

駐村幫扶|扶貧路上不了情

草長鶯飛四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鳳樓村的春天已邁著輕盈的步伐悄然而至,處處一片生機盎然。而在這片春色之中,最讓徐州市沛縣地方稅局郝敬海牽掛的,是楊柳深處的在建水利工程--馮莊涵洞。

4月6日,清明節假期第一天,他一大早獨自驅車趕往鳳樓村。這已經是他自調離鳳樓村第一書記崗位第三次來涵洞前查看督促施工進度了。3月1日,按照徐州市委扶貧工作總體安排,郝敬海調回沛縣地稅局工作,但鳳樓村的鄉里鄉親、山山水水、草草木木仍讓他魂牽夢繞,割捨不下。

鳳樓村位於徐州市賈汪區汴塘鎮東部山區,地理偏遠,土地瘠薄,乾旱缺水,基礎設施差,教育、醫療衛生條件落後,經濟來源主要靠傳統種植業,經濟發展較慢,村民生活水平較低,屬於典型的特困村,也是省重點幫扶村之一。

“2016年3月22日,我第一次走進鳳樓村,沒想到這裡的基礎設施這麼薄弱,鄉村道路破毀嚴重,破碎的石塊和厚積的塵土,讓鄉村小路成了石灰路,車輛經過處會揚起一陣濃濃的灰土。”這是鳳樓村留給郝敬海的第一印象。

駐村幫扶是一份“感情活”,要把駐村當事業,把群眾當成親人,帶著感情學、帶著問題思、帶著責任幹,這樣才能真正“駐”在心裡,“幫”到點上,“扶”出實效。“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溼透衣背……”自從進入鳳樓村後,郝敬海就喜歡上了這首歌。正是這種感情的驅動,郝敬海堅持吃住在村裡,行走在田間,走訪在白天黑夜,用腳步丈量初心,用實幹詮釋使命。僅僅半個月的功夫,他的《扶貧工作日記》已經是厚厚一摞。“全村面積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000畝,高亢山地面積2800畝。居民818戶3830人。精準識別後,貧困戶211戶661人,其中低保13戶36人、五保20戶23人、因殘致貧10戶29人、因病致貧91戶316人,一般貧困戶77戶257人。大都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家庭抗風險能力差。”

駐村幫扶|扶貧路上不了情

“扶貧先扶志”,只有切實改變“等、靠、要”思想觀念,切實激活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才能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脫貧”,徹底拔除窮根、消除貧困。為了幫助貧困農戶樹立信心,鼓起脫貧致富的勇氣,郝敬海帶領村裡見識廣、威信高的老黨員、老教師和有一技之長的群眾以及貧困戶代表,走進卞塘鎮影山村--在市地稅局的精準幫扶下剛剛脫貧的村子。另外,還參觀考察了種養殖特色鎮邳州市趙敦鎮、宿羊山鎮。影山村的深刻變化、趙敦鎮的蒸蒸日上、宿羊山鎮的茫茫蒜海,讓貧困農戶大開眼界,感慨萬千,“我要脫貧”的意願與“我能脫貧”的自信深深地紮根在他們的心裡。

從2016年3月走進鳳樓村,到2018年3月離開,700多個日夜裡,郝敬海走村入戶,不知疲倦地奔波在鄉村的每個角落,211戶重點貧困群眾家庭狀況早已爛熟於心,並對其進行精準分類:“211戶貧困戶661人中,有勞動能力的453人、無勞動能力的208人,其中有勞動能力但無法外出勞動的9人。”貧困戶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只有“因戶施策、一戶一策”才能解決問題。為了做到精準發力,精準施策,郝敬海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村民張祥祥,丈夫車禍去世,自己撫養三個孩子,最大的13歲,最小的只有4歲,還要贍養年邁的婆婆和奶奶。張祥祥有勞動能力,但整個家庭離不開她,面對困境,她曾經想過放棄。郝敬海瞭解到她的家庭情況後,多次上門送去慰問金,給孩子買書包、文具、簿本、衣服等,並多方協調爭取到了教育補助,解決孩子上學難的問題。2017年3月,在郝敬海的幫助下,“祥祥家庭超市”順利開業,迎來一撥又一撥的鄉里鄉親,也迎來紅紅火火的日子。

馮莊3組張德清,妻子多年患內風溼病,喪子,撫養三個孫子上學,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郝敬海在走訪中得知張德清老人雖然年紀大了,但養殖技術還不錯。這下郝敬海心裡有了底--從張德清老人的養殖技術著手,幫助其脫貧致富。通過與老人商量,他幫老人買來500只雞苗,一座家庭養殖場悄然開辦。如今,這座家庭農場已漸成規模,不僅雞鴨成群,還養殖了牛、羊等大型牲畜,帶動了附近10餘戶村民搞起了家庭養殖。

2017年1月25日,農曆臘月二十八,這一天讓村民王保芹終生難忘。半身不遂,行動不便的王保芹,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他獨自在家照顧6歲的孫子。當他正為即將到來的新年犯愁時,郝敬海走進他的小院,大包小包的年貨堆了滿滿一地。更讓王保芹驚喜的是,郝書記給她帶來了一輛輪椅!坐在嶄新的輪椅上,王保芹雙眼含淚,久久說不出話來。

“郝書記來了以後,為村裡辦了不少好事。只要在村裡,他就會到村民家裡串門聊天。”提起郝敬海,村支書耿德鋒讚不絕口。經過近一年的努力,郝敬海發現了許多可喜的新變化--貧困戶藉助政策自力更生擺脫貧困的多了,“伸手要”的少了;鄰里間互幫互助實現脫貧的多了,“單打獨鬥”的少了……

“要想富,先修路”。駐村伊始,群眾反映最強烈,郝敬海感觸最深的就是行路難的問題。破舊的路面成了制約村民致富的“瓶頸”,只有打通“脫貧”路,才能帶領群眾走上小康路。在徐州市地稅局的協調下,郝敬海順利籌集資金近50萬元幫助修建拓寬水泥道路1500米,並對村莊道路進行了綠化、亮化。與此同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修建8米寬的引水排澇工程,新打配套深水井,建設灌溉蓄水池,使全村所有土地都能得到澆灌,糧食及經濟作物產量得到大幅提高。

建於1963年的馮莊涵洞,座落在京杭大運河與海子河交匯處,由於地勢低窪、年久失修,再加上大運河是南水北調河道,水位升高,2017年夏天,河水漫灌進村裡,120餘戶農戶家中進水,500餘畝莊稼泡在了水中。面對受淹的莊稼,看著村民期盼的眼神,郝敬海一邊組織村民抗災自救,一邊將涵洞損毀情況層層上報,爭取項目早日立項建設。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他接到調離鳳樓村的通知前夕,計劃投資65萬元的馮莊涵洞改建項目批覆下來了。

駐村幫扶|扶貧路上不了情

扶強產業才是脫貧的根本。針對鳳樓村基礎薄弱,農業勞動力流失,農民增收難等現實問題,郝敬海根據該村山多、石材豐富的優勢,積極推進產業扶貧,幫助建設了石材加工廠。目前石材加工企業已經發展到20多個,安排群眾就業100多人,年社會效益1000多萬元。同時,協助汴塘鎮政府將一片山坡荒地進行平整改造,開發建設一個佔地240畝的“返鄉創業園”,為該村招商引資提供服務。目前,“返鄉創業園”已成功引進3家企業,其中1家已經投入生產,1家已建設完畢。協調省、市幫扶資金160萬元,在村裡建成4000平米的標準廠房,可供安排低保就業人員150人。

如今的鳳樓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的土路變成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曾經夜黑黑、路茫茫的鄉村小道被明亮的路燈點亮;曾經除了勞作就是看電視、打麻將的單調農村生活被豐富的廣場文化所代之;曾經因貧困而即將輟學的農家子弟如今已成為高校的莘莘學子……兩年來,鳳樓村脫貧了,鳳樓村的村民們也正在奔向小康的康莊大道上砥礪前行。

站在桃紅柳綠的大運河堤上,望著馮莊涵洞正在拔地而起,郝敬海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回想兩年多的扶貧之路,雖然歷經風雨,踏過坎坷,卻收穫了鄉親的支持與信任,收穫了幸福與喜悅,那所有的汗水與辛勞,都伴隨著大運河的河水靜靜流去!(閆士亮 曹鋒 王雷)

駐村幫扶|扶貧路上不了情

中國社會扶貧網(扶貧媒體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