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恭帝趙顯(薩迦高僧合尊)後事補遺

相關文章:

南宋恭帝趙顯(薩迦高僧合尊)後事補遺

上一篇 發出後,有人問我趙顯因言獲罪的那首詩,究竟有什麼瑕疵,被人抓住痛腳。今天我們乾脆就來把趙顯身上,這兩條老梗一起扒了。先說“詩文賈禍”,再說說誰才是元順帝的親爹。

南宋恭帝趙顯(薩迦高僧合尊)後事補遺

趙顯這首詩,最早見於恕中無慍禪師所著《山庵雜錄》。無慍禪師是元明相交時期的遁世學者,對於元朝事務的記載,年代間隔不遠,歷來被學者所重。

書中對趙顯的記載如下:“瀛國公為僧後,至英宗朝,適興吟詩,雲‘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家’。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於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內帑黃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雲。”

無慍禪師對趙顯人生經歷的記述,與《佛祖歷代通載》的說法基本相符,可以認為記載為實。至於詩文賈禍由“諜者”上奏之類,應該是作者的推斷,畢竟無慍禪師處江湖之遠,並不能得到朝廷的第一手資料。

同時期文學家、史學家陶宗儀在所著《南村輟耕錄》裡也記載了這首詩,但詩文稍有不同。“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合下客,應是不歸來。”

其後,作者引注“此宋幼主在京師所作也:始終二十字,含蓄無限悽戚意思,讀之而不興感者幾希”!

清初筆記《宋稗類鈔》在涉及此事時,所錄的詩文與《南村輟耕錄》全同,但另附一段說明:

“少帝在燕京,淒涼無賴,時,汪水雲以黃冠放還,少帝作詩送之”。云云。

縱觀此詩,有兩處可能被人口實,其一、“黃金臺”的典故;其二、“林和靖”所指。

黃金臺據考證為春秋戰國時期燕昭王,有感於“千金買骨”的故事,高築“黃金臺"以招賢納士,以致名將樂毅、劇辛先後投奔燕國。其遺址位於河北定興,但燕京城東也有一處號稱“黃金臺”的遺址。

南宋恭帝趙顯(薩迦高僧合尊)後事補遺

金臺夕照碑銘拓片——圖片來源網絡

據明人蔣一葵:《長安客話》“皇都雜記”記載:“都城黃金臺,出朝陽門循壕而南,至東南角,巋然一土阜是也。日薄魄磁,茫茫落落,弔古之士,登斯合者,輒低迴騰顧,有千秋靈氣之想。京師八景有曰‘金臺夕照’即此”。同條又云:“臺故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上以延天下士,後人因以名臺”。

作為曾在大都居住的趙顯,詩中“黃金臺下客”可以理解為大都的代稱,並自以為“客”。不過要是人人都這麼理解,那就不會出事了。這世界上有一種很另類的生物名叫“小人”,是屬於那種唯恐天下不亂的。在他們眼裡,你趙顯作為前朝皇帝,詩文裡寫上“黃金臺下客”,這是要效法燕昭王呀,你還招賢納士,你想幹啥?!

另一個關鍵點是林和靖,林和靖本名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北宋著名的隱士。

這位自帶著“神之蔑視”光環的大神,幾乎不願意和任何人接觸,在西湖孤山隱居時,號稱“梅妻鶴子鹿家人”。

縱觀林和靖的詩文,說好聽點叫清冷幽靜,閒淡渾遠,俗點說就一個字,“冷”!雖然有點冷,但詩品是極高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聯,號稱詠梅詩中的逸品。注意呀,比神品還牛!

南宋恭帝趙顯(薩迦高僧合尊)後事補遺

林和靖詠梅圖——來源網絡

趙顯寺中“寄語林和靖”一句,可以認為是對杭州的懷念,不過作為一個前朝皇帝,你老懷念故國,那這事兒就有點不好辦了。

我們老說沒文化真可怕,其實有文化也可怕,沒事兒老瞎琢磨。還是人家劉禪想得明白,我就高興,我就不思蜀,咋地吧!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按照元末筆記的引注,“此宋幼主在京師所作也”。也就是說,當時趙顯還沒去上都、甘肅“宜居”,更談不上去薩迦學佛了。

等到他因詩被殺時,已經過去了幾十年,趙顯已經從一個少年變成了垂垂老者。所謂,“詩文賈禍”根本就是文人的臆斷,要想賈禍,趙顯墳頭早就長滿大樹了,還用等著老了再殺?!

說實話,蒙古人雖然殺人如麻,但“文字獄”還真沒怎麼幹過。大概是因為懂漢文的少,個別幾個懂漢字的想要弄明白詩文中,那些拐彎抹角的隱喻還真有點費勁。

元曲能夠在元朝如此繁盛,也算有賴於此,要不然誰敢寫戲呀!寫著寫著腦袋沒了。這一點他們不如滿族,滿族倒是把漢文學的一溜透,文字獄也跟割韭菜似的。

南宋詩人汪元量(字水雲)長期陪伴少帝左右,那首疑似導致趙顯殞命的詩作,便是二人別離時,趙顯贈與他的。

他曾有詩揭露元朝的橫徵暴斂,“雲棧遙遙馬不前,風吹紅樹帶青煙。城因兵破慳歌舞,民為官差失井田。巖谷收羅追獵戶,江湖刻剝及漁船。酒邊父老猶能說,五十年前好四川。”

這首詩寫的比趙顯那首可直白多了,但他可是啥事也沒有,沒病沒災的一直活到死。就連有些明清文人,也認為“詩文賈禍”似乎有點牽強,但他們覺得,趙顯身上肯定得有點別的事。

於是,別的事兒就來了,也不知道這彎兒咋拐的,他就成了元順帝的親爹了,這就是他身上的另外一條老梗。

首先得說說這個

元順帝,順帝之名是明朝朱皇帝給上的尊號,大概是表揚他在明軍進攻大都時,挺順溜的就去北方放馬去了。順帝本名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蒙語意為“鐵鍋”。這就能看出,鐵鍋在蒙古人心中是個挺重要的東東。

南宋恭帝趙顯(薩迦高僧合尊)後事補遺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順帝是死後明朝尊的,惠宗的廟號也是死後尊的,這兩名字“鐵鍋皇帝”自己都不知道。他生前,朝野稱其為“至正帝”“庚申帝”。“至正”是他的年號,沒什麼好說的,“庚申帝”是他出生那年的紀年(公元1320年),這點很重要,我們以後還要用到。

關於給順帝找爹這件事,當然不可能見諸《元史》,所有的記述都是文士筆記。其中,最早的是元末明初隱士權衡的《庚申外史》。

書中是這麼記載的:“國初,宋江南歸附時,瀛國公幼君也,入都,自願為僧白塔寺中,號合尊大師。已而奉詔居甘州(甘肅張掖)山寺。有趙王者,因嬉遊至其寺,憐國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與之。延佑七年(1320)年,女子有妊,四月十六夜,生一男子。

明宗適自北方來,早行,見其寺上有龍文五采氣,即物色得之,乃瀛國公所居室也。因問:“之子所居,得無有重寶乎?瀛國公曰:“無有。”固問之,則曰:“今早五更後,舍下生一男子耳。”明宗大喜,因求為子,並其母載以歸。”

我先不說這條記載中別的問題,延佑七年(1320年),孛兒只斤·和世㻋(元明宗,順帝他真爹)年紀剛滿弱冠,而趙顯已經年滿五十。身為元朝皇子,年紀輕輕見到一個老僧便管人家要兒子,是不是精神有點不正常?!

隨後在《庚申外史》的基礎上,各種幻化愈演愈烈。回回女子變成了察合臺汗國的貴族(也就是元順帝的正牌老媽),趙顯變成了忽必烈的乘龍快婿。

甚至明永樂年間,還有一個占星師寫了這麼一段,忽必烈偶發一夢,見金龍纏繞殿柱。明日,瀛國公來朝,正好站在那根柱前。元帝心裡不爽,要殺趙顯。趙顯苦求,最終出家得脫。行至甘肅,周王(即以後的元明宗)看上了瀛國公的老婆,“愛而納之,末幾生妥懽帖睦爾,明為遺腹也。”

這故事編到這兒,基本上算是說圓了。

之後明清文士談及此事時,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凡是參與修正史的學者都反對這一觀點,而民間士人則堅定的認為趙顯就是“鐵鍋皇帝”的親爹。到了民國爭論依舊在繼續,就連王國維這樣的大家都參與到其中,不過似乎他也認為是趙顯的遺腹子。

說實話作為一個漢族人,我心裡也希望這是真的,這樣的話威名赫赫的蒙古黃金家族就被漢人混血了,想想都覺得很牛逼。可惜呀,不是就是不是,別老幹不過,就在人種上弄你。

南宋恭帝趙顯(薩迦高僧合尊)後事補遺

MOT供圖

我們先來看看,“鐵鍋皇帝”正牌老爸孛兒只斤·和世㻋(周王 元明宗)的經歷。延佑初年,和世㻋與時任皇帝元仁宗關係極為緊張,延佑三年(1316 年),和世㻋出巡西北,走到延安乾脆舉兵造反。

但叛亂不久便被平息,和世㻋無奈西逃,一行人“於雷雨盈滿之際,盤桓屯難,草行露宿”,穿過大漠到達金山(阿爾泰山)的察合臺汗國。此後十餘年間,他一直生活在北疆,直到1329年才得以東返。

如果說,1316年(延佑三年)和世㻋與趙顯在河西相遇,搶了他的老婆帶去北疆。那這個“遺腹子”四年後(1320年)才出生,莫非“鐵鍋皇帝”是哪吒?

如果說,和世㻋是在1329年東返時,路過河西納了趙顯的老婆,可趙顯1323年5月就被賜死,想見都見不著了。另外,和世㻋的老二(孛兒只斤·懿璘質班、元寧宗)是1326出生的,“鐵鍋皇帝”的這老大是怎麼算出來的?!

我覺得這道數學題不算複雜,大家就別鬧了。“鐵鍋皇帝”該是蒙古族就是蒙古族,別沒事就給找個漢族爹。

趙顯確實有一個兒子,但肯定不是“鐵鍋”,他的兒子名叫趙完普,這點《元史·順帝本紀》是有記載的:“〔至正十二年(1352年)〕五月,監察御史徹徹帖木兒等言:‘河南諸處群盜,輒引亡宋故號以為口實。宜以瀛國公子和尚趙完普及親屬徒沙州安置,禁勿與人交通’”。另有記:“〔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癸丑,脫脫請以趙完普家產田地,賜知樞密院事桑哥失裡。”

南宋恭帝趙顯(薩迦高僧合尊)後事補遺

MOT供圖

不過實話實說,大家似乎都有類似的癖好。我在內蒙生活期間,就曾聽說朱棣有個蒙古媽。

據說,明軍佔據大都後,朱皇帝閒著沒事兒在皇宮瞎轉悠,結果發現了一個“鐵鍋皇帝”沒帶走的后妃,就把她收。不成想,這個后妃已經胎珠暗結,生了個娃名叫朱棣。

故事的最後,還信誓旦旦的說,“靖難之役”時,為啥蒙古朵顏三衛這麼幫忙呀!朱棣是我們黃金家族的後裔,懂了吧!

呃!好吧!朱棣是1360年生的,朱皇帝在皇宮轉悠是在1368年,生娃這事兒,不帶往回倒著算的好嗎?!

漢族、蒙古族都是偉大的民族,至少在一段時間內都曾牛逼到沒朋友的地步。雖然歷史上曾經有過血海深仇,不過那都過去了,現在祥和的生活在一起,這不是挺好嘛!至少,我作為一個有蒙古族血統的漢族人,在內蒙生活時,沒覺得自己是個異類。

參考書目:

《南宋少帝趙顯遺事考辨》王堯;

《瀛國公史事再考_兼與王堯_南宋少帝趙顯遺事考辨_一文商榷》李勤璞;

《南宋少帝趙顯遺事》程亦軍;

《元順帝為宋裔考》魏青鋩;

《元順帝非宋恭帝之子考辨》任崇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