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碗日式海鮮飯說起

坐在東京的海鮮朝市,當一碗日式海鮮飯擺在面前,我這副被中餐養壞了的傲嬌老胃真有點不屑一顧的架勢。趁著同行女士大呼小叫拍照的當口,我和這碗海鮮飯開始了神交。

從一碗日式海鮮飯說起

日式海鮮飯

在對待吃飯這件事上,各個文明都發展出了形態迥異的科技樹,即便是同屬東亞文化範疇的中國和日本,雖然食材基本類似,但畫風卻大相徑庭。

就拿面前這碗海鮮飯來說吧,日式的基本節奏是海鮮+米飯,海鮮必須要保持原有的色澤和原味,所以兩種主材之間沒有一絲交流和融合。而在中國,同樣兩種食材碰撞的結果是海鮮炒飯。將海鮮切丁加上其他輔料一起炒制,各種味道融合交匯,形成了一種新的味道。

從一碗日式海鮮飯說起

中式海鮮炒飯

如果把這種迥異拓展一下,便能看出兩種文化在本質上的區別。中華文化特別喜歡融合,而且也擁有令人髮指的融合能力。甭管你是哪種人種、那種文化,那種信仰,都可以來比劃比劃,最終都變成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西來,在中國被一頓本土化改造,不但禁了肉食,還生生把觀音菩薩變了性。猶太人夠擰巴了吧,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能保持人種和信仰上的獨立性,結果到了中國也變成了開封的厚土皇民。同樣的例子還有羅馬人、粟特人、雅利安人,都來吧,無所謂!海鮮怎樣?蘿蔔又如何?都和米飯炒炒,看看能出現什麼結果。

正因為這種開放性,導致中華文化龐雜的令人瞠目,各種各樣的體系、思潮、習慣在其中共生、共榮,互相作用。不但讓我們這些,在國內生活了幾十年的人都有點炫目,還養成了我們考慮問題喜歡拐彎抹角的性格。

而日本雖深沐中華文化的影響,但因為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卻在另外一條道路上不斷探索。

他們特別喜歡將某種東西的極致逼將出來,並以這種極致的美作為最高的訴求。

所以從這碗海鮮飯中,你能品嚐到海鮮的清美和米飯本身的醇香。但為了保持本身的極致,兩種食材之間真沒什麼交集,分別在各自的道路上達到了最遠端。

這就是日本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所有的文化點都各自延伸,就像在飯店吃飯,如果你不是特別要求,服務生是不會給你上茶的,他們端來的一定是冰水。這要在西方國家也就算了,這可是在日本,一個以茶道聞名的國家!

在日本這個國家裡,所有被以“道”為名的文化,都發展出了複雜的儀式。茶道就是茶道,吃飯就是吃飯,這兩樣東西不能放在同一個飯館裡展示,這會破壞神聖的儀式感。

從一碗日式海鮮飯說起

劍道

如果想喝茶,得去專門的茶道道場,茶道師先給你表演上個四十分鐘、一個小時的燒水、刷杯子,然後才能喝到那口茶湯。同樣的,練武得去劍道館、柔道館,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禮儀和服侍。

這一點和中華文化區別極為明顯,在中國練刀的和練槍的,除了手裡拎的傢伙不一樣,其餘你真看不出有什麼區別。可能在中國人看來,反正都是練功夫,弄那些沒用的幹啥?把技能練精了,比啥都重要,但日本人顯然不是這麼考慮問題的。

如果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中華文化像一株灌木,各個枝條間互相穿插、彼此覆蓋,形成了以球形樹冠,讓你很難一眼看清期間的脈絡。而日本文化更像是一株叢生喬木,每個枝條獨立伸展,雖然擁有同一個根基,但每個枝條間都保存了獨立性。

從這個角度上說,日本雖然自稱大和民族,但既未見其大,也未見其和,真正大而能和

的,反倒是中華文化。

從一碗日式海鮮飯說起

灌木

從一碗日式海鮮飯說起

叢生喬木

因為文化訴求的差異,中日兩國餐食的表現也大相徑庭。中餐在複雜的組合中,通過主次的變化尋找新的味道,因而極為重視火候的把控。而日餐因為追求極致的本源,在烹製上沒有那麼多的技法,更像是水過石清。

簡單點說,中餐是在做加法,日餐是在做減法。我們當然不能武斷的評價那種方式更好,就像我們剛才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中國是在複雜中尋找有機和平衡,日本則是在簡單中追逐極致和快慰。

喜歡中餐的外國人,必須得嘗試接受中餐的變化,您不能點一盤魚香肉絲,然後放下筷子罵娘:“我的魚呢?!給我一個完美的解釋!”同樣,吃中國飯長大的我,也不能去吐槽日餐的寡淡和儀式感,以及永遠也不會有的,1+1>2的樂趣。

最後,我還得把眼前這碗日式海鮮飯吃下去,為了保持海鮮的原味,米飯本來就是溫的。這和多年來,頭腦中固有的熱氣騰騰的大米飯,形成了鴻溝般的反差,要說服自己還真有點難度。

五臟兄呀!五臟兄!你再堅持一下,等我們回國後,火鍋、烤鴨、臘肉,大快朵頤可好?!

匆匆數日之行,難窺日本全豹,不過作為一個吃貨,總要琢磨點跟吃有關的事情。小文奉上,咱們也算膳始膳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