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目的地學習,其實都是假裝努力!

我們在學習上,從小就被教導:學海無涯苦作舟。

所以,很多孩子從小學考試開始,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苦作舟的生涯。大量的知識需要背誦,大量的家庭作業,需要孩子和家長一起完成。就這樣,沒有學習方法論的孩子,漸漸地被逼傻了,家長基本上被逼的處於半瘋狀態。

因為,很多孩子都處於一個死記硬背,機械化記憶學習階段。

現在我經常去大學,在早上,甚至能看到,很多大學生,一大早在操場上:反覆的背誦一個單詞、反覆地背誦一個概念、反覆的背誦一個公式。

沒有目的地學習,其實都是假裝努力!

哎,想想其實挺可悲的。

學習的真相是記住東西並且實際操作來用,但絕對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這麼簡單。

而我們現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學校只是教授知識,卻基本上沒有老師告訴你應該怎麼樣去學習。或者可能,很多老師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學習。

我們大腦是由十幾億個神經元構成的一個系統,我們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重構大腦的過程。每學習一個知識點,就是在在大腦中建造一個神經元的鏈接,大腦中越多的神經元聯繫在一起,就體現在這個人知道的東西越多,並且碰到現實中問題的時候,他就會快速尋找到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點,取出來解決當下的問題。

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是整體性學習策略,而不是隻見樹木的機械死記硬背,對解決問題沒有多大作用。

要掌握這個學習方法,需要先知道三個概念:結構、模型、高速公路。

打個比方,我們的大腦就相當於一個城市。

我們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是這個城市綜合展現出來的,這個城市就是整體學習策略中說的“結構”。

“模型”就是這個城市中的一座一座的建築,也就是我們平時所學習到的一些概念、方法論,這些是組成城市的最基本單元。

“高速公路”就是每座大樓之間的連接道路,是一些概念和方法論能夠連接在一起的通道。就比如,你要去解決一個問題,你需要把很多的模型找出來,彙總在一起才能構成你的認知結構。

沒有目的地學習,其實都是假裝努力!

說的有點繞哈。

還有一種比較通俗的說法,我們平時所有的學習,都逃不過三個層次:核心概念,能力模型,認知框架。

核心概念,就是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最小知識單元。比如,你知道了人的正常體溫是37.3℃,那麼你感覺自己有點燒,一測體溫是38度,你就知道自己發燒了。

能力模型,就是我們把自己知道的最小知識單元,用合理的方式統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自己處理一些事情的能力。比如,你是做銷售的,如果你想把自己的業績做好。那麼,你至少要在幾個維度把銷售的最小知識點給學會:開發客戶,分析客戶,建立聯繫,取得信任,挖掘需求,展示自己價值,價格談判,轉介紹客戶等。你把這幾個知識點搞清楚之後,你才有機會做一個比較牛的銷售。

認知框架,就是你對於某個領域,某個方面全局性的認知。比如,你要作為一個企業家,那麼,你可能要對如何管人,如何管錢,如何管事,如何談融資,如何與工商法打交道,如何判斷行業趨勢等各個能力模型有夠好的能力,你才能對於你公司發展有一個認知框架。

所以,很贊同網友說的:沒有目的地學習都是耍流氓,沒有系統性的學習都是在浪費時間。

如果你不知道你為什麼學習而學習,還不如你去打一局遊戲呢,至少還可以給你帶來滿足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