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溝裡的諸子百家之二」林禹光——出走半生追尋油畫藝術,歸來少年幸有一世情懷

「櫻桃溝裡的諸子百家之二」林禹光——出走半生追尋油畫藝術,歸來少年幸有一世情懷

導語:近年來,隨著櫻桃溝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不斷提升,大批創客、藝術家紛至沓來,在這裡生活、創作。2015年櫻桃溝景區獲批國家首批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2017年榮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櫻桃溝也逐漸成為了創客、藝術家進行創作、交流的熱土。2018年,櫻桃溝管委會積極響應二七區委區政府提出的“百名藝術家入駐櫻桃溝”戰略,全力做好創客、藝術家的服務工作,並就此推出了“櫻桃溝裡的諸子百家”系列專題,對入駐園區的創客、藝術家進行報道。

個人簡介

林禹光老師作為園區創始人之一,是第一批入駐櫻桃溝藝術園區的藝術家,他參與了園區從選址到設計到裝修的整個過程,如今藝術園區兼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無一不體現著林老師作為設計者的獨運匠心。

如果說夢想是一顆種子,那麼孩童時也許它就在林禹光的心裡生了根,此生便與畫結緣。孩童時開始,他的各種課本上都畫滿小人,被老師訓誡過不知多少次。步入青年開始自學繪畫,自學初期,版畫,國畫,水彩,油畫,插圖,連環畫,什麼都嘗試。文革中,在美術界嶄露頭角,成為當時的佼佼者,這才逐漸開始專注油畫。

「櫻桃溝裡的諸子百家之二」林禹光——出走半生追尋油畫藝術,歸來少年幸有一世情懷

1988年,林禹光移民新西蘭,此後他周遊各國,看了不少大師們的原作,先後研究了倫勃朗,德加,高更,梵高,塞尚,盧奧,莫迪裡阿尼……,直到培根,弗洛伊德,基佛,這對他視野的開闊起到了極大的幫助,他吸收了西方油畫的特點,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所以看他的畫,就有了林禹光式的風格。

2000年回故鄉任教,林禹光擔任中州大學客座教授和河南省書畫院特聘畫家。後作為獨立藝術家長期在國內進行繪畫創作,完成了《河西之戰》《盟誓》《蘇武牧羊》等等大型歷史畫的創作及大量風景畫作品。

「櫻桃溝裡的諸子百家之二」林禹光——出走半生追尋油畫藝術,歸來少年幸有一世情懷

「櫻桃溝裡的諸子百家之二」林禹光——出走半生追尋油畫藝術,歸來少年幸有一世情懷

  入世即俗人,但總有一些俗人,俗的和你我不一樣,不一樣在哪呢,我覺得是情懷,情懷這東西,於我看來,如煙似霧,又純真質樸,在林老的身上,我就分明看到了這樣的情懷。

是一種思鄉的情懷,如他1997年8月寫於奧克蘭的詞《柳梢青 · 鄉思》 ,“雲罩南洋,只聽雨泣,不聞雁叫。故土天涯,舉目恨遠,鄉思難了。形影不堪夜長,借杯酒,醉它一覺。夢裡魂飛,滄海橫渡,白浪滔滔!”很多時候,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不曾經歷就不會有切身感受,攀談中他說,跌宕的經歷,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是無價的生命經驗,不離開故土,你無法體會到鄉愁,尤其在歲月老去。所以,他舉辦了“故土天涯”的畫展,潛藏他的故鄉記憶和重疊的愛。

「櫻桃溝裡的諸子百家之二」林禹光——出走半生追尋油畫藝術,歸來少年幸有一世情懷

  也是一種初心不負的情懷,如今73歲的他老了嗎?他說沒有,藝術家不接受生理年齡的裁判。對美術史的認知和生活的積累使他對逝去的時間深懷感激。古稀之年對他來說正應該是創作生涯的巔峰期。在這種生命火候,他對自己充滿期待。人生會和他畫裡的每種色彩,每個塊面,每束線條融為一體,催生更好的作品。

「櫻桃溝裡的諸子百家之二」林禹光——出走半生追尋油畫藝術,歸來少年幸有一世情懷

  看到他的作品,仿若置身其中,有光年之外的烽火,有千里之外的天涯,他說在櫻桃溝這裡邂逅了美麗鄉村的故土親切,這裡的風景地貌有獨特的黃土風情,他常去景區寫生,也把它融入了作品。

他說,近兩年他畫的很隨意,不再像變法之初那樣為改變而設計,只管畫想畫的東西,所以他留在了櫻桃溝的藝術園區,每天在自己設計的天光畫室進行創作,雖單調卻不乏味,從起床開始畫畫,到體乏隨時入眠,是一份自由,也是一份灑脫。

現在的藝術園區已經有了大批的藝術家入駐,也吸引了很多青年藝術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交談臨別的時候,他告訴我,這裡非常有利於他和其他藝術家進行創作交流,交流裡就會有思想和理念的碰撞,他相信在這裡他能用更平實的心態去創作,繼續探索他一生的選擇。

「櫻桃溝裡的諸子百家之二」林禹光——出走半生追尋油畫藝術,歸來少年幸有一世情懷

「櫻桃溝裡的諸子百家之二」林禹光——出走半生追尋油畫藝術,歸來少年幸有一世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