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信用們何處去?剝離個人徵信 轉型大數據和風控

芝麻信用們何處去?剝離個人徵信 轉型大數據和風控

業內期待已久的個人徵信業務牌照終於塵埃落定,市場格局將發生極大轉變。

5月23日,百行徵信在深圳正式揭牌,為央行批准的、全國唯一一家擁有個人徵信業務牌照的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芝麻信用等8家原先試點機構分別持股8%。百行徵信專業從事個人信用信息採集、整理、保存和對外提供信用報告、信用評分、反欺詐等各類徵信服務;將與央行徵信中心形成“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市場格局。

5月26日,央行徵信局局長萬存知在中國信用高峰論壇上進一步解釋:“前期開展個人徵信業務準備的8家市場機構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作為百行徵信的共同發起人和主要股東,不再單獨從事個人徵信業務,原有部分徵信業務將剝離併入百行徵信,其他業務可存續為數據服務公司,通過這種方式,讓個人徵信方面的主要工作和方式聚焦在共商共建共享徵信平臺上。”

原試點機構剝離個人徵信業務

上述試點機構人士進一步稱,轉型方向包括:一是做數據和風控服務商;二是提供諮詢服務,為金融機構運營提供解決方案。

5月23日,試點機構之一的中誠信徵信宣佈完成4.5億元融資,定位於獨立的“信用科技”(Creditech)第三方服務商,稱“幫助B端機構在風控過程中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處理、優化決策方案,不斷提升機構的風控能力”,更加側重數據和風控服務而非徵信。

此外,上海資信公司如何定位,尚待央行明確。上海資信公司官網顯示,其是1999年經央行批准而組建的全國首家從事個人徵信業務的機構;2009年,央行徵信中心正式成為上海資信的控股股東。

至於其他原先從事個人徵信的機構,也不再提“個人徵信”,亦轉型數據和風控服務。

北京安融徵信總經理常勝則稱,他們做好小額信貸風險管理服務,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會員間的信貸機構數據共享。

打破數據無法共享困境

百行徵信定位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這意味著,信貸機構可以自願報送數據,沒有強制性。

那麼,原先8家試點機構作為股東,如何支持百行徵信?沒有強制性,百行徵信如何實現既定目標?

萬存知在上述論壇間隙接受媒體採訪時稱,8家市場機構的原有部分徵信業務剝離有兩層含義:其一,自身不能再單獨做個人徵信;其二,有價值的資源按市場規則貢獻給百行徵信。

上述一家試點機構負責人也稱:“一定鼎力支持百行徵信。”但對於具體措施並未公佈。

一家徵信機構負責人認為:“雖是股東,但都是獨立的公司,有自己的考量。而且各家不一樣,數據結構和質量都不一樣,具體怎麼支持,還未確定。”

“股東只有出資義務,至於數據資源貢獻,還是按照市場化原則,很難要求股東額外做出什麼承諾。”薛洪言認為。

長遠來看,多數業內人士對百行徵信前景持樂觀態度,此前三年的探索,8家試點機構面臨著“鮮有信貸機構願意共享數據”、“風控副業輸血主業”的尷尬局面,百行徵信由中國互金協會牽頭,有望解決這些問題。

“短期貸後數據打通的目標我覺得沒問題,很看好百行徵信做成第二個徵信中心。之後商業模式和產品做成什麼水平,是單純的數據彙總平臺還是變身徵信業巨頭,看股東意志和管理層魄力。”上述試點機構高管坦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