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這部去年末北美上映,至今熱度未退的《伯德小姐》,從其電影臺詞風格、演員表演到劇本走向、人物價值觀來說,都算是部徹頭徹尾的“美式電影”了,同時,它也充分表現出了那個西方大眾追求了近一個世紀的“美國夢”。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沒錯,那就像菲茨傑拉德筆下的那道“綠光”。《伯德小姐》裡的人物,乃至戲外的所有生活在現代文明裡的人都在追求著它。到底這個“美國夢”有多美,看完這部電影,都藏在裡面了。

「活的像個“中產”的美國夢」

何為中產?這個大概不用說,直接看就行了:大房子、歐美式傢俱、名牌服飾配飾、私家泳池、後花園、豪車、高檔餐廳、時尚聚會再加一個體面的職業…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伯德小姐》劇照

這是《伯德小姐》中的主人公嚮往的,也是美國人嚮往的,當然,也是經濟突飛猛進的中國人民所向往的。即便這些我們達不到,也要為之奮鬥到底。

「在“民主”保護下自由的說話」

這個“自由的說話”大概有兩層含義:一個是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另一個則是自由地抨擊自己不喜歡的人。前者顯得有思想,後者顯得有個性。當然,還能發洩自己的情緒。一舉三得,“民主自由”何樂不為。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看看我們劇中的“Lady Bird”,她便是這麼做的!恰巧,那些老師、家長、朋友親戚的包容度又是那麼的高,有那麼一瞬間,是不是覺得“美國夢”還真實現了!

「“朋克”般的張揚個性」

光是在民主自由下的“說說”還不成,還得有點實際行動,像打個唇釘啦,抽個大麻啦,組個樂隊啦,吐個髒字啦,取個好聽的名字啦等等,這些能讓你看上去更酷一點,當然,也能更好得掩蓋“屌絲”的缺陷。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當然,你也可以把這些行為歸結成“荷爾蒙”的作用。不管怎麼說,這些都實屬“現代美國夢”的範疇,他們是戰後美國夢的一個變體。

「閨蜜、炮友圍著自己團團轉」

理想中產生活不僅硬件設備得齊全,軟件也不得或缺:一個電話就有無數個朋友來聽你傾訴、陪你喝茶聊天;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心情鬱悶了約男友女友尋個換,當然,最好是不用負責人的、嘴上還不停地說著愛你愛你、尊重你尊重你的那種伴侶;最好這些伴侶閨蜜還是帥哥靚妹富家子弟。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美國夢”演化至今,已經成了一種被標準化複製的產品,它像一種病毒,傳播到了每個人的基因中。

「活在家庭、學校、公司的搖籃裡」

至於美國年輕人(此處“年輕”具有象徵性意義,它代表年輕人,也代表年輕的美國)為什麼能如此張揚個性、表達自由、我行我素,這便是美國整個國家所宣揚和打造的三大搖籃:家庭、學校、公司的成果——

在你未成年的時候,家長保護你、贍養你、教育開導你;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出了家門學校老師還能耐心地輔導你、包容你、為你規劃未來;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自然,未來便是大學畢業後能夠順利進入一家有保障的公司...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乍一看以上三大搖籃的確誘人,從《伯德小姐》到《華爾街》,再到《畢業生》,三者作用毋庸置疑,美國政府酷似那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可現實中呢,自然每個機構的原動力是利益與慾望,從愛情到醫療保險再到教育,都脫離不了“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原則。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用虛無的“理想”做說詞」

這大概也是“美國夢”的核心所在,由於它涵蓋了太多的元素:物質、精神、慾望、利益…於是,人們便把其打包抽象成了一個詞彙:理想。即便這個理想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信奉的那道“綠光”,永遠抓不到它,即便這個理想已經具象成了一個標籤,這就像《伯德小姐》臨了男女生調情前的那段對話:

“你相信上帝嗎?”

“不信”

“為什麼不信?”

“真的要問這個嗎,(這問題)挺幼稚的。”

“大家用父母取的名字稱呼彼此,卻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你叫什麼?”

“克里斯汀(Crist-ine)……”

當然,有理想總比沒有強!這便是我們追求“美國夢”的藉口吧!

藏在《伯德小姐》背後的“美國夢”,究竟是什麼


撰文:太虛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