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大木甑子飯麼,凱里苗族人這麼做,你見過嗎


在貴州錦屏農村老家小時候,廚房裡沒有電飯煲、壓力鍋,只有一個大大的柴火灶,一個木甑子和一些鍋碗瓢盆。每次朋友來我家聚餐別的不要吃,點名一定要吃樣一大鍋飯這樣的土鍋土灶蒸甑子飯你見過嗎?這才是真正的神仙生活。

木甑子也就是木桶,是木匠用杉木木塊手工加工後拼成下小上大呈梯邊形圓桶,木塊間鑽小孔,孔間穿竹銷互連使之貼合緊密。那時從柴火灶裡出來的菜總是自然的鮮香,木甑子蒸出的米飯更是顆顆飽滿,粒粒香甜。

家裡來客人還是會用甑子蒸飯,那是家裡熱情待客的方式。同樣,家鄉辦紅白喜事時也用甑子蒸飯,蒸出來的飯又香又鬆軟,那時用的甑子比家裡的大好幾倍,可供百號人的飯量。

在在貴州錦屏農村老家,一日三餐都是米飯,早上蒸一甑子飯,剛好夠一家人一天的口糧。晚上炒完菜,把甑子裡面的紗布提出來,將紗布包裹著的米飯倒入鍋裡,蘸著炒菜時留下的菜籽油炕米飯,最喜歡吃鍋底那層薄薄的鍋巴,嘎嘣脆,太香了,現在想起來都還會流口水呢。

鍋裡水燒開時將瀝乾的大米倒進鍋裡,邊煮邊用鍋鏟攪開,免得粘鍋;待到大米煮的膨脹起來有2/3熟的時候有竹笊籬撈起空米,鍋裡還可以留一些米繼續煮成稀飯。夏天的時候做一些稀飯涼著,剩下的米湯會就著洗鍋水一起餵豬。


將甑子洗乾淨,鋪上一塊大紗布,然後將空乾的米“上甑”,雪白的米飯粒外邊,包裹著金燦燦的玉米麵煞是好看。大火蒸十分鐘後,鍋裡便煙霧裊繞,如同昇仙。蒸甑子飯把握不住煮米的程度,時間煮短了,飯太硬,對腸胃不好;時間煮長了,空米時太黏,蒸出的米飯太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