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故里創新“景區帶村”旅遊扶貧新模式

朱德故里创新“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新模式

朱德故里景區內的農家樂(資料圖)

初夏的朱德故里景區,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帶火了景區的餐飲、民宿、農副產品和小商品銷售等。

近年來,儀隴縣充分利用朱德故里景區這張名片,以“建設一個景區,致富一方百姓”為目標,堅持以景區帶動為抓手,積極探索“景區帶村”旅遊扶貧新模式,形成了鄉村與景區共生共融、共建共享、共抓共管的發展格局,帶領周邊1.1萬戶3.34萬人脫貧,景區村的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7%下降至現在的0.36%。2016年,朱德故里景區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景區帶村”旅遊扶貧示範景區。

A. 旅遊+基建 景村共生共融格局形成

在儀隴縣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朱德故居管理局幫扶景區管委會所轄的5個農村社區。該局幹部職工將工作重心全面下移、力量全面下沉,共派出41名幹部和4個工作組駐村開展扶貧工作,切實解決了貧困戶住房、醫療、教育、安全飲水、生活用電等具體問題。

“在景區建設中,立足群眾所需,按照標準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的同時,優先實施路、水、氣、視、訊、住房等扶貧項目,著力改善核心區內1605戶5385名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景區工作人員陳明介紹,2004年以來,景區累計投資4.6億元,新建、硬化道路46公里,建成汙水集中處理設施3處、沼氣池1600多口,敷設水電氣視訊管網60多公里,整治農房800多座,家家戶戶通上了便民路、喝上了乾淨水、用上了天然氣。

據瞭解,玉蘭村已於去年成功出列。景區5個村的341戶貧困戶中,已脫貧323戶。

B. 旅遊+產業 “輸血”更要“造血”

完善了硬件,夯實了基礎,如何才能發揮好朱德故里景區的龍頭帶動作用,促進景區群眾增收致富?景區給出了答案:培育特色產業,建立持續“造血”的盈利模式。

根據地理、自然條件,景區率先發展水果產業,採取“景區規劃栽植+農戶管理獲利”的模式,即:景區出資金購買果樹苗、農藥、肥料,並統一規劃種植,農戶負責參與勞動、管理、銷售,收益全歸農戶。目前,景區的旅遊通道沿線栽植枇杷樹、柑橘樹等果樹1500多畝,年產15萬公斤,參與農戶人均年增收300餘元。

景區玉蘭村貧困戶許雄平因缺技術,以前一直在家務農,日子曾過得清貧。他的第一份產業便是集體統一規劃的2畝柑橘園。“柑橘成熟了,到景區擺個攤,最多一天可以賣500多元。”

此外,許雄平還種了2畝菱角。依靠柑橘、菱角、魚“三大致富法寶”,去年他家純收入達6萬元,順利脫貧。

許雄平依靠產業脫貧致富,只是景區的個例。2017年,朱德故里景區接待遊客達330萬人次。“源源不斷的遊客帶火了生意,村民的小攤點常常供不應求。”陳明說,為充分利用好旅遊資源,景區還通過“旅遊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民宿合作社”“農家樂合作社”,吸納294戶貧困戶入社,每戶通過土地出租、資產入股、保底分紅、就業掙酬、效益分成等,實現年收入2.5萬元以上。

C. 旅遊+就業 返鄉農民工家門口上班

5月20日,朱德故里景區車水馬龍。玉蘭村脫貧戶林定全坐在景區入口的門衛室,輕輕按下手中的遙控器,電動閘道的擋杆緩緩升起,一輛輛滿載遊客的觀光車有序進入。

“這就是我每天的工作,每個月工資1500元。”38歲的林定全家有4口人,妻子長期患病,在家務農,2個兒子在上學。10年前,林定全務工時摔傷,落下殘疾,無法乾重活,只能在家做點家務,他家的生活一度舉步維艱。

“我以為再也找不到出路了,沒想到扶貧政策給予了我重生的希望。”2014年,林定全因殘被評為貧困戶,公益性崗位、低保、殘疾補貼、教育資助等國家扶貧資金緩解了他家的壓力。2017年,在幫扶責任人的協調下,林定全獲得了景區入口值班這份工作。他家以全年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順利脫貧。

林定全只是朱德故里景區解決貧困戶就業的一個縮影。近幾年,景區通過農家樂廚師、觀光車駕駛員、保安員、服務員、保潔員、解說員等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群眾287人、貧困大學生15人就業,間接解決1.6萬餘人、貧困群眾4000餘人就業。

“在創業方面,對有意願、有能力在景區發展花卉、果蔬種植等旅遊相關產業的43戶貧困戶,每戶提供1萬元產業扶持週轉金,並協調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發展農家樂、鄉村民宿和農家超市的61戶貧困戶,採取統一規劃、業主自建、部門一對一幫扶的精準扶貧方式,每戶由幫扶部門落實3萬元至5萬元的幫扶資金。

目前,景區及周邊建成農家樂和鄉村民宿230餘家。其中,返鄉農民工創業達130餘家,戶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馬永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