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頭部格局已成,虛實結合打破產業軟肋

文/鄭凱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正領跑全球,並由此誕生了一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大討論。去年在馬雲和宗慶後的言論針鋒相對之後,反而催生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新願景,我認為兩者並非不可調和,它們的結合點就是:工業互聯網。

首先工業互聯網的基礎是工業,這是典型的實體經濟,也是國之重器。無論是工業4.0還是製造2025,都代表了國家對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期待。

工業互聯網頭部格局已成,虛實結合打破產業軟肋

而虛擬經濟互聯網的概念,實際上超越了今天的消費互聯網本身,其容量甚至可能在今天互聯網規模的百倍以上,這裡的“互聯網”本質上是指互聯網的技術,我們知道互聯網是建立在雲計算和大數據基礎上的商業模式,而工業互聯網的意義就是利用互聯網的技術,來改變傳統工業的流程和效率。

簡而言之,互聯網是工業發展的加速器,工業是互聯網技術繼續成長壯大的土壤。

工業互聯網雲平臺格局的深度與高度

以製造業為例,智能製造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制造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的創新,第一階段的表現形式就是智能製造,而第二階段則是協同製造,讓智能製造實現跨企業,最後的終極目標是雲製造,讓智能製造在跨企業的基礎上做到跨行業。

由此不難得出結論,雲平臺的成功與否決定了工業互聯網最終的深度。

工業互聯網頭部格局已成,虛實結合打破產業軟肋

在5月17日,2018年中國工業物聯網雲平臺產業白皮書暨十大工業雲平臺正式發佈。阿里雲、華為、根雲、航天雲網、徐工、騰訊雲、海爾、浪潮雲、智能雲科、用友當選中國十大工業雲平臺,客觀地說,這十家公司基本形成了中國工業雲平臺的頭部格局。

《白皮書》將我國工業互聯網的演進分為了萌芽期、發展期和快速發展期。所謂萌芽期,是以2009年阿里雲在製造、交通、能源等行業的合作為代表的。作為國內公有云的老大,阿里雲目前也坐在了工業雲平臺的頭把交椅。阿里雲的成功主要是源於先發優勢,以及飛天系統的自主知識產權,目前已經為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開發者和政府機構提供雲服務。在工業互聯網雲平臺這個維度上,阿里雲還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發展期則是從2010年到2014年這個週期,代表型的企業有浪潮雲、騰訊雲和華為雲。我們知道,2010年浪潮提出雲計算戰略1.0開始,由傳統的IT產品、方案提供商向雲計算、大數據運營服務商轉型。這個時間點與2009年的工業互聯網萌芽期相差無幾,說明了浪潮也是我國工業互聯網最早的奠基者之一。

而從公有云的體量上看騰訊雲目前排名第二,與阿里雲類似,依靠自身產品的磨練,讓騰訊雲在許多行業落地的雲服務上游刃有餘。而華為雲其實成立於2017年,在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期,華為雲主要是通過雲基礎設施切入到企業上雲的轉型當中,華為雲的優勢在於大量的行業客戶基礎,以及對雲數據中心全面解決方案提供的能力。

快速發展期指的是從2015年至今,這個階段恰是中國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浪潮的開始,以浪潮雲和用友為代表的科技公司,以航天雲網為代表的央企背景,以海爾、根雲、智能雲科和徐工為代表的製造業,都從各自的轉型的成果和技術優勢出發,建設了工業雲平臺。

比如航天雲網,背靠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強大的央企背景和多年在中國航天製造業的技術底蘊,航天科工在數字化工業體系建設方面,制定了首個獲得科工局批覆的“數字化工業體系核心能力建設規劃”,成為首創體系化的數字化工業能力建設的集團型主體。同時,航天雲網也是中國首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者。

再比如海爾,海爾曾推出全球首個智能製造雲平臺COSMO。藉助COSMO平臺,海爾互聯工廠不是一個工廠的概念,而是一個生態系統,是對整個企業全系統全流程進行顛覆。在推動新舊動能持續轉換的進程中,COSMOPlat將以國家級平臺身份帶動中國製造業創新要素加速流動,在全球範圍內搶佔製造業智能化轉型制高點。

總體來說,這十大工業雲平臺,既有互聯網的代表型企業,也有了頂級科技公司的代表,和製造業轉型的幾大龍頭企業。基本上涵蓋從軟件、硬件、服務到行業實踐以及科技創新所有維度,這一“豪華”的陣容在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期的成就,也將決定我國工業互聯網的高度。

中國工業互聯網的優勢與軟肋

如今擺在我們面前的市場基本面幾乎處在最佳時刻。消費互聯網上的領跑,讓我國在整體互聯網的滲透率上超過了美國和歐洲,儘管在互聯網與產業結合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方面有差距,但我們追趕的腳步依然很快。

工業互聯網頭部格局已成,虛實結合打破產業軟肋

那麼,迴歸到工業互聯網本身,中國工業互聯網的優勢和軟肋分別在哪裡。

首先來看優勢。如果將工業互聯網進行一個簡單的拆分,就有兩個關鍵詞:工業和互聯網。

那麼第一中國的工業規模和水平並不低,按照聯合國工業統計的標準,中國已經是全球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國家之一,中國工業的產能規模只有美國可以相比擬。尤其在製造業的角度上,中國有最完整的,各種類型的製造業企業模板,如果再從數據的角度,應該說中國的製造業數據類型是最豐富的,數據量也是最龐大的。

第二從互聯網的角度看,我們有BAT這樣的世界頂級互聯網巨頭,從2009年至今,也誕生了前文所述的十大工業雲平臺,這代表著我們在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與行業結合,與行業實踐結合的速度相當快。所以,從工業與互聯網兩個維度看,中國都有機會走到領跑者的位置上。

其次來看軟肋。第一個軟肋就是時間,所謂時間就是在關鍵技術方面的技術積累。中國企業的現代化發展只有不到30年,與德國和日本的製造業相比基礎略顯薄弱;第二個軟肋是軟件技術。在工業系統中,最關鍵的軟件系統使產品和生產過程的設計軟件、產品數據庫軟件、控制軟件和生產管理軟件,這些領域裡最為關鍵的軟件技術和能力都掌握在美國、德國或者日本公司手裡;第三個軟肋,在於芯片技術和傳感器技術,這些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或者芯片相關的突破,也是在實現工業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必須形成的重要產業支柱。

但是要看到,過去20年,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力度非常大,許多製造業企業自身已經在數字化轉型中,走得比較靠前,同時也出現了大量投身於工業互聯網建設的科技公司,例如浪潮雲,在通過自身的技術能力和行業理解成為工業互聯網的推動者。

浪潮雲如何做好產業推動者

實際上,這份《白皮書》所評出的十大雲平臺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很早就參與中國工業互聯網建設的企業。比如2016年2月,由中國信通院牽頭的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AII)成立時,浪潮就是核心成員之一。

儘管與雲原生公司相比,浪潮雲的成立並不算早,但浪潮雲的優勢是從行業中摸爬滾打中歷練出來的行業經驗。據我瞭解,這幾年浪潮雲通過面向製造業、冶金業、化工業等8個行業,構建了設計仿真、生產管理、工藝質量管理、供應鏈管理等8個領域的解決方案之後,浪潮雲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具備了三大能力

第一,是雲服務平臺支撐能力。

如前文所述,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第一個軟肋就是在製造業轉型上的技術積累不夠。但我們可以通過雲服務的能力去縮短追趕的速度,決定因素就是工業雲平臺的整體技術能力。

回頭看浪潮雲,在雲服務領域,浪潮雲入圍中國公有云發展平臺第一陣營;在大數據領域,浪潮天元大數據綜合實力排名首位,2017年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申請並受理專利6450項,其中發明專利佔83%,位居全國第一。技術研發的效率,決定了浪潮雲平臺的支撐能力。這也是140多個省市選擇浪潮雲共同推動雲計算、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的主要原因。

第二,是企業信息化服務能力。

工業互聯網的提出者,通用電氣的CEO伊梅爾特曾說過,“工業互聯網的威力在於“1%”。”也就是說,在工業互聯網所推動的變革中,即使效率只提升1%,它所帶來的效益也是空前巨大的。

那麼雲服務作為一項通用的技術能力,它對工業製造業的推動顯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對具體行業的理解。而這正是浪潮雲最重要的一個優勢。我們知道,浪潮有30多年服務企業信息化的經驗、60萬大中小型企業客戶。其中38%的央企,26%的中國500強企業都是浪潮客戶。此外,浪潮還與山東鋼鐵、嘉泰數控、上海展灣、研華科技等合作伙伴在工業網關、工業路由器、工控機、工業PaaS、工業APP等方面有深度合作。這些行業經驗保證了浪潮雲能夠幫助企業抓住這個也許只有1%的效率提升。

第三,是先進製造業的模式經驗。

正如我所總結的,工業互聯網所代表的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換句話說,工業互聯網也是互聯網技術與工業製造業技術的結合。

其中的關鍵點在於“融合”。從這個角度看,一方面浪潮本身就是工業互聯網的踐行者,比如濟南的浪潮服務器智能工廠全面應用工業互聯網,實現了從柔性化生產到交付服務的全過程智能化,生產效率提升了30%。浪潮服務器智能製造入圍工信部2017年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並被Gartner評為全球智能製造典範。

另外,浪潮雲還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中儲糧、山東鋼鐵、中國重汽、偉星集團、雲內動力等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其中中儲糧的智慧糧庫系統是國內應用規模最大的工業大數據、物聯網應用系統。

總的來說,這份《白皮書》的發佈意味著中國工業互聯網雲平臺頭部格局的形成,依託於頭部企業的技術與行業優勢,打破我國工業互聯網的軟肋制約,推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這條路的方向已經確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