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美著名學者來繆爾.亨廷頓認為,在一個先進的國家裡,軍隊是最先進的那一部分,而在一個落後的國家裡,軍隊則是最保守的那一部分。

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幸好,我們的解放軍一直比較先進。不過,在現代,很多人已經有了落後之憂思。

今天,推薦一本輕鬆、好讀又不缺乏熱血和憂患意識的書,許述的《這才是美軍》。

99篇千字文,沒有太多的術語,很簡單,很直接,很有趣。

這篇文章,擷取作者的部分觀點,同時也談談個人感想。

首先說明,我們講美軍先進,不是要說明它有多麼不可戰勝,也不是自我貶損,而是要看到差距、急起直追。

還是老人家的那句話,戰略上藐視敵人,但戰術上要重視。

而且,我軍的傳統,歷來是不懼強敵、戰而勝之。

看著跑在最前面的那個,保持清醒,奮發有為,我們才會更加強大。

第一,改革不容易。

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美軍也改革。海灣戰爭後,上任不久的空軍參謀長麥克皮克做了一道“減7加4”的算術題,取消戰略、戰術、空運、後勤、系統、通信、保密7個司令部,新建作戰、機動、裝備、情報4個司令部。

這可不是精簡機構那麼簡單,而是“破壞性建設”,實質上是對作戰思想的徹底改造。

第二,作戰思想變與不變。

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美軍作戰思想似乎一直在變,讓人眼花繚亂。

很多人看到科索沃戰爭,就說“空軍時代來了”,看到伊拉克戰爭大規模地面部隊,又說“陸軍復活,接觸戰爭沒有過時”。

實際上,要看本質。

本質就是陸軍越來越成為空軍的配角,地面部隊沒有獨立攻克一座伊拉克城市,戰爭過後2個重量級陸軍將領退役。美軍的戰略主線就是發展空中力量。

注意,空中力量,可不見得就是空軍哦!

第三,打法必須翻新。

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美軍的打法一直在變,從不重複上一次。

我軍曾經有過慘痛教訓。朝鮮戰爭時,我軍夜戰一般帶七天干糧,對美軍發動奇襲,美軍吃了大虧。

李奇微發現了這一規律,第五次戰役時抓住這一點,主動後撤七天,第八天發動進攻,“180師全軍覆沒”就發生在這一背景下。

所以說,研究戰爭、研究軍事、研究打仗是一項智力、體力密集型的活兒,一提訓練就標圖,每年都是一套圖,這樣光靠一個腳本,一年那麼幾天可不行,必須下苦功夫。

第四,戰爭技術論。

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一提戰爭,中國人恐怕最先想到的是“藝術”,但美國人更認為是“技術”。

前國防部長佩裡被問到“美國軍事革命的重要突破和理論成果是什麼?”,404字的回答,四次提到“技術”。

有人會說,美軍技術也沒什麼了不起,我們不是趕上來了嗎?

確實,我們的先進技術很多,可是與單兵結合的怎麼樣呢?戰士能應用多少呢?

不是每一場戰鬥都需要大國重器的。

小規模、非常規的戰鬥,我們靠什麼贏?

第五,敢於否定先賢。

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作者寫了篇點評孫子兵法缺失的文章,到處碰壁,發表不了,憑你也敢評價先賢?

美國批評克勞塞維茨的文章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言辭“不恭”,比如提出“五環目標模型法”的約翰.沃登。

看到這裡,我就忍不住感慨,很多時候,我們把軍事不是當一門學科,而是一項管理任務,眼睛裡始終盯著領導,不敢越雷池半步。

思想不能縱橫馳騁,怎麼可能在戰場上縱橫捭闔?

第六,緊盯敗仗不放鬆。

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海灣戰爭結束後,美軍認真總結,遞給五角大樓三卷本的《海灣戰爭——美軍國防部致國會的最後報告》,裡面的優缺點是三七開,優點三、缺點七。

美軍一向有這樣的“自虐”傾向,及時一場演習贏得很漂亮,也得挖出自己不少問題。

研究敗仗,我軍不是沒有,比如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洪光的《血色財富:我軍失利戰例評析》,聚焦解放軍打過的31次敗仗,因為敏感,出版費了一番周折。

而作者寫志願軍敗仗的文章根本沒有機會發表。

看到這裡我想,出版不了也沒關係,我們內部研究就是了。但是,這樣的案例剖析,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第七,讓指揮人才更多些。

有人說,只要不是笨蛋,一輩子專注一個領域,總會有些成就。

先不說現行制度能不能讓軍人安下心來,但說在部隊的這幾年,各方面的監督、考評,主要還是看管理不是看指揮。尤其是比較高級的幹部,有些給人的感覺是職場精英,而不是戰場精英。

第八,幹掉“五多”並不難。

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上世紀70年代,我軍跟越軍在南海乾了一仗,險勝。

從裝備上看,我軍6艘艦艇,對方3艘,好像佔了優勢。

但是人家一艘的排水量有8395噸,我們6艘加起來一共2000多噸,火力更是不及人家的三分之一。唯一的優點就是航速快,打不過可以跑。

不過,我軍打仗,尤其面對正面之敵,從來沒有跑的傳統,這個優勢便沒有了。

所以說,勝是險勝。

而且,勝利掩蓋了一個不小的問題,就是指揮多頭。

時任海軍副司令員孔照年回憶說,當時電報多得譯都譯不過來,到最後勝利了,還有30多份沒有看。

美軍的聯合指揮之路同樣走得磕磕絆絆,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不是一改萬年靈。

不過,我還是喜歡南海之戰這個例子,“五多”不是多嗎,不管它就是了?

有沒有敢擔當的,把一點營養都沒有、大話套話連篇的文件甩到一邊不理它?

第九,把打仗當訓練,像打仗那樣去訓練。

阿富汗政府軍一名軍官說:“我覺得中國軍隊戰鬥力還不如我們國民軍哩。

”中國軍人聽了估計要被氣炸,還可能上去單挑。

人家有理由,“中國軍隊30多年沒打仗了,沒有戰爭經驗的軍隊怎麼證明自己有戰鬥力呢?”

這名軍官到過巴基斯坦和美國,是有一定見識的。這算是提醒。

第十,不斷進化。

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拉姆斯菲爾德說過一個戰鬥故事,美軍迸攻巴格達時,一夥伊拉克武裝分子躲在一座橋下,企閣逃過一劫,他們這樣做是有迫理的,海灣戰爭期間就有人躲在交通要道之下,躲開了美軍高技術武器的轟炸。

不過這次他們失算了,被美軍一支特種部隊發現,然後被消滅。

出手的不是這支特種部隊,而是美國空軍。

他們利用快速成像系統,將影像傳給空中的F/A-18大黃蜂戰機,後者發射二枚 AGM-65“小牛”激光精確制導炸彈把橋下的敵人全部報銷,橋卻安然無恙。

科技日新月異,戰法日新月異,打仗能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有的領導幹部觀摩演習時,總想看看現場。

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現場有啥看頭?非得整個坦克飛奔的“熱血”鏡頭嗎?

看到一輛坦克轉向或者飛奔,知道啥意思嗎?

如果腦袋裡還是這種直觀化的指揮圖景(做PPT就是這樣),那我們離真正的戰場還有段距離。

第十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東方不敗能一人鬥令狐沖、任我行、向問天,靠得就是快。

美軍從發現目標到實施精確打擊,完成“發現—定位—瞄準—攻擊—評估結果”鏈條的時間,越來越短:海灣戰爭,100 分鐘;科索沃戰爭,40分鐘;阿面汗戰爭20 分鐘;伊拉克戰爭,10分鐘。

不知道會不會還有一些國家的軍隊為隔著一座山頭聯不上而煩惱,會不會還有開著吉普車大吼著下命令的情況。

我只是想說,那位大吼著下令的指揮官,早就被導彈炸成渣渣了。

第十二,最清楚航母弱點的國家。

讀《這才是美軍》有感:保持清醒,這將使我們更強大

當大夥還在為我國第一艘航母入列興奮不已時,美軍把自己的一艘航母送進了海底,而且是魚雷、導彈、自殺式小艇全上,能怎麼虐就怎麼虐,就是為了看清航母的弱點。

做多少次針對性研究,都不如真實地打沉一艘航母啊。

篇幅所限,就說這麼多。

最重要的體會是:我們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我們還不是第一。

努力奮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