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民航高質量發展的新境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初步體會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民航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航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這些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好新時代民航工作的基本遵循。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於民航工作的重要思想,對推進民航強國戰略進程,實現民航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深刻領會其中的科學內涵和核心要義,並在實際工作中不斷豐富其內涵和外延。

一、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核心要義。

習近平對民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系統闡明瞭如何實現“從民航大國到民航強國”的時代課題,為新時代我國民航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航保障國家安全發展的戰略思維、推動民航科學發展的深遠謀劃、引領民航可持續發展的高超智慧,主要體現在對民航的戰略地位、民航安全運行和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

一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航戰略地位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航業是重要的戰略產業”“新機場是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這些重要思想,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眼光,為民航發展謀劃了全局性、統領性和關鍵性的謀略。民航的戰略定位是“重要的”,就是不一般的、非同尋常的,突出的是民航比較優勢和特殊功能。民航的產業地位是“動力源”,強調的是要發揮民航戰略引領力、經濟帶動力和服務競爭力。要始終站在服務國家戰略的高度去思考、去謀劃、去推動民航各項工作。

首先,民航的戰略產業地位是由民航本身兼備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雙重屬性”決定的。民航是航空工業、航空運輸和航空服務產業鏈條的中間環節。生活性服務業是民航的基本屬性,生產性服務業是民航派生屬性。“雙重屬性”是民航安身立命的兩大根基。民航既要發揮生活性服務業的核心服務功能,也要發揮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引領功能,最根本的是要實現從突出民航的“行業”地位到強化民航“產業”定位的轉變。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特別是航空經濟體系的全產業鏈、全要素鏈和全服務鏈的高度,支持國產民機發展,促進航空工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實現民航與航空上下游產業聯動協調可持續發展。其次,民航的戰略產業地位是由民航本身兼有的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雙重職責”決定的。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是民航發展的“兩大支柱”。“兩翼”是民航飛翔的兩隻翅膀,也是民航作為的兩條戰線。航空運輸對經濟貢獻率為GDP的8%。一般每百萬旅客的吞吐量能夠產生1.3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帶動相關就業崗位2500個。通用航空投入產出比是1∶10,就業帶動比為1∶12。民航既要重視運輸航空發展,也要重視通用航空。建設以臨空經濟為特徵的航空產業園區,使之成為轉方式調結構增動能的重要載體。要統籌運輸航空與通用航空發展,加快支線航空、通用航空發展和佈局,有利於發揮民航的輻射帶動作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任務完成。
第三,民航的戰略產業地位是由民航本身兼有的機場網和航線網的“雙重基礎”決定的。機場網和航線網是民航頂天立地的兩大基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要善於做“地上文章”,也要善於做“天上功課”。既重視機場網建設的基礎作用,也要重視航線網的支撐作用,高度重視空域資源開發和集約利用,發揮航權、航路、航線綜合效益,打造“空中絲綢之路”,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三大世界級機場群,形成樞紐機場、幹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差異發展、分工協作和合理佈局的現代化國家綜合機場體系,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打造以機場為核心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實現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高效連接,服務交通強國建設。第四,民航的戰略產業地位是由民航本身特有的經濟價值和軍事價值“雙重功能”決定的。軍航民航歷史相連、行業相通、命運相系、利益相通,事關國家發展的大局全局。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原則,既要重視發揮民航經濟價值,也要重視發揮民航的軍事價值,加快形成軍民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發展格局,做到平戰結合,服務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堅持軍為民用和民為軍備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思想,既要重視發揮民航服務國家經濟建設作用,也要重視發揮民航服務國防建設作用,堅持地面融合與空中融合相結合,重點推進國家空域體制改革,運營好軍民合用機場,支持西藏地區機場加快佈局。
第五,民航的戰略產業地位是由民航本身應有的科技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雙重特點”決定的。科技和人才是民航發展的“兩大動力”。民航既要重視科技,也要重視人才。民航具有科技密集型的特點,是先進生產力廣泛運用的領域,民航的發展有利於促進生產要素高效配置,優化生產力佈局和國土空間開放利用,服務國家現代化城鎮佈局。民航是最有創新活力的行業,民航的發展有利於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和航空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共享經濟、數據經濟和信息經濟,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民航是特色人才聚集行業,民航的發展有利於民航加快飛行員管制員等專業人才培養,吸納更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參與民航建設,服務國家創新驅動和人才強國發展戰略。

總之,我們要深刻把握民航作為國家重要戰略產業的全局性地位、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中的統領性定位、在國家發展動力上的關鍵性方位,始終站在服務國家戰略的高度,肩負起新時代民族復興、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

二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航空安全的重要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航要“確保安全萬無一失”,一定要“盯緊、盯住”航空安全,“確保民用航空運行絕對安全”,“要堅持安全底線,對安全隱患零容忍”,“要站在國家戰略和國家安全的高度,加強我國航空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和統籌協調,著力提高航空安全監控能力、技術裝備支撐能力和應急反應處置能力,切實維護我國航空安全”。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航空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視,為航空安全工作指明瞭根本原則、實現路徑和目標任務。始終堅持“安全第一”不動搖。航空安全具有政治性、持續性、基礎性和特殊性等特點,確保航空安全是民航的基本職責,是民航工作的底線,也是民航發展的基礎。堅持安全第一,就是要保持久久為功的安全定力,一刻也不放鬆;“盯緊、盯住”就是要持之以恆,一個航班接著一個航班保障,一時也不麻痺大意;“萬無一失”、“絕對安全”就是要以對黨、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零容忍的態度,確保航空安全,始終不忘初心,讓黨中央放心,讓社會稱心,讓人民群眾安心。始終堅持抓“兩個重點”不懈怠。抓航空安全必須抓住關鍵問題,要在總體規劃和統籌協調兩個方面加大力度,重點在安全發展、安全管理、安全運行、安全績效、安全效率、安全法規等方面加強總體規劃,保持航空安全規劃的前瞻性、系統性、協調性,為民航安全發展提供科學的指引指南。在設施設備、人力資源、投資融資、航權時刻、空域資源等方面加強統籌力度。在行業內外、軍地雙方、運行主體和各專業之間等方面加強協調力度,為民航安全發展創造良好工作環境。
始終堅持“三個能力”建設不鬆勁。確保航空安全是持續漸進的過程,是民航不懈追求的目標,不能為安全而安全,航空安全必須建立在監控能力、技術裝備支撐能力和應急反應處置能力的基礎之上,這既是航空安全的重要保證,也是民航高發展質量的重要標誌。“三個能力”建設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安全監控能力是航空安全和運行品質的基礎能力,要提高信息化監控能力手段,逐步實現數字化監控、智能化監控、智慧化監控。技術裝備支撐能力是航空安全和高效運行的科技能力,要採用先進技術和產品,不斷提高民航裝備水平。應急反應處置能力是航空安全和行業管理的治理能力,是國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航服務國家減災救災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加強應急組織體系、機制體系、人才隊伍體系和基地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民航應急能力,把民航應急管理系統主動納入國家應急體系之中。總之,民航要始終把握安全第一的根本原則,抓住總體規劃和統籌協調兩個重點,努力提升監控能力、技術裝備支撐能力和應急反應處置能力三個路徑,敢於擔當、勇於擔當、善於擔當,確保航空安全行穩致遠。

三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航服務的重要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航要“再接再厲,注重細節、精益求精,加強協調、無縫對接……服務水平再上新臺階”、“民航業要……嚴格行業管理,強化科技支撐,著力提升運輸質量和國際競爭力,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求”。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航服務工作高度關注,為提高民航服務質量指明瞭目標要求、方法手段和努力方向。始終把真情服務作為底線要求。服務是民航行業的本質特徵,是民航的金字招牌,服務質量是民航的“命根子”。真情服務是民航工作的底線要求,是“要我服務”到“我要服務”的根本保證,也是民航業踐行當代民航精神的必然要求。只有注重細節、精益求精,做到真情服務,才能更好體現民航服務價值、展現民航服務形象。只有加強協調、無縫對接,每個階段都有新進步、每年都有新進展,做到服務水平上臺階,才能更好滿足社會需求、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始終把提升航班正常率作為做好民航服務工作的重要標誌。提高航班正常性是民航服務工作的永恆主題,航班正常是抓好民航服務工作的“牛鼻子”,是“要我正常”到“我要正常”的必然要求。航班正常性的高低是社會總成本的指向標,是民航行業管理能力的晴雨表,是人民群眾滿意度的關切點,必須加強行業管理,實施與航班、航線等資源分配緊密掛鉤的倒逼機制,著力構建航空公司運行管理、機場保障管理、空管指揮服務管理和政府監督管理四個體系,關鍵是向管理要質量,向科技要效率。只有不斷強化科技支撐,實施創新驅動,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為航班正常工作注入不竭動力。
始終把提高服務質量作為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航空需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民航服務工作的根本宗旨,是新時代民航服務工作的“方向盤”,也是落實發展為了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意味著人民群眾對民航服務種類、服務範圍、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有了更高要求。只有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作為改進服務的方向,才能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航空運輸日益增長且逐漸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才能提升民航服務品質,提高民航的國際競爭力。

二、中國民航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取得了歷史性成績,發生根本性變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5年多來中國民航變革最直接的思想動力。民航局黨組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形成了“一二三三四”新時期民航總體工作思路,提出了民航強國應當具備的“八個基本特徵”,謀劃了“一加快,兩實現”的民航強國戰略進程,制定了“1+10+N”的深化改革總體框架,著力推進了民航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績,行業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

一是中國民航服務國家戰略實現“四個增強”。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不斷增強。改革開放40年來,民航年均增長16.3%,運輸總週轉量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二,在綜合交通體系中的比重達到29%,對全球航空運輸增長貢獻率超過25%。中國民航與20多個省區市簽訂戰略協議,共審批11個航空經濟區,與四川共建首個航空產業示範園區;與6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了雙邊航空運輸協定,實現與其中的43個國家空中直航。服務國家戰略的實力不斷增強。截至目前,全行業共有運輸航空公司58家,連續9年實現盈利,2017年三大航營業收入均突破1000億元。運輸飛機3339架、通用航空器2372架。運輸機場231個,其中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32個,超過3000萬人次的10個。全球航空旅客吞吐量超過1億人次的9個城市中中國有2個。服務國家戰略的質量不斷增強。運輸航空與通用航空、大型機場與中小機場、旅客運輸與貨郵運輸等行業結構性問題進一步優化。2017年,運輸總週轉量突破1000億噸公里,達1083.1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2.5%;完成旅客運輸量5.52億人次,同比增長13%;完成貨郵運輸量705.8萬噸,同比增長5.7%。今年夏秋航季主要市場國際航線航班密度增加7.9%,國內支線航班增幅高於平均水平13.3個百分點;通用航空一季度飛行小時增長17.8%。

服務國家戰略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民航是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由中國政府提名的候選人成功連任國際民航組織秘書長,為中國民航走向世界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中國民航已搭建中國東盟航空區域合作平臺、中國民航對非合作平臺、中國民航對中亞合作平臺等多個平臺,中方承建的多個國際機場正式投入使用,推進我國民航在安全管理、技術標準、產品服務“走出去”。

二是中國民航航空安全實現“四個持續”。安全體系建設持續完善。全行業堅持從嚴從實從細管控安全,始終堅持持續安全發展,持續管控安全風險,持續加強軍民航融合發展,將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安全法規實行分類管理,安全法規體系、安全責任體系、隊伍管理體系、安全管控體系進一步健全。安全基礎持續夯實,按照“對安全隱患零容忍”的要求,持續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風險防控工作,狠抓基層、基礎、基本功,在全行業開展作風養成和工匠精神教育,行業安全管理的系統性、協調性、基礎性、精準性明顯增強,日常運行保障與監控能力和保障重大任務的能力顯著增強。

安全環境持續改善,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從“嚴格把控運行總量、科學把握運行標準、持續改進保障能力、強化技術手段支撐”四個方面發力,妥善處理安全與發展、效益、正常和服務的關係,努力做到運行總量和保障能力匹配、運行標準和安全裕度均衡、安全管理目標和管理手段相協調。安全週期持續創新,在2017年首次突破安全保障1000萬飛行小時的基礎上,今年第一季度,責任原因事故徵候萬時率連續5個月保持在年均線以下,運輸航空實現安全飛行92個月。用航空安全的民航億客死亡人數十年滾動值和運輸航空萬架次率來衡量,我國航空安全兩個主要指標持續下降,明顯高於國際平均標準,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三是中國民航服務質量實現“四個突破”。向常態化管理突破。先後提出“資源能力是基礎,信息暢通是核心,協同聯動是根本,快速處置是關鍵”、“系統謀劃、精細管控、嚴格治理”、“深化改革、創新制度、補齊短板”、著力構建航空公司、機場、空管和政府四個體系等政策措施,服務工作思路更清晰,服務主體責任更加明確,行業治理體系更加完整。

向重視質量效率突破。堅持系統謀劃,從完善制度入手,出臺航班正常管理等規定,實現法制化管理。堅持精細管控,將航班正常率與時刻、航權、運力和設立分子公司等掛鉤,實現精細化管控。堅持從嚴治理,停止受理不達標的航空公司和機場的加班、包機和新增航線航班申請,堅決取消不符合規定的航班時刻,實現從國內航班到國外航班的全覆蓋。向技術支撐型突破。堅持理念創新,樹立新發展理念,重點解決思想認識到不到位的問題。堅持管理創新,形成協調決策機制、考核倒逼機制等,不斷提升管理能力。堅持科技創新,把強化科技支撐作為第一動力,對全行業科技應用做了全面部署。向全流程服務突破。航班正常和服務質量工作的根本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連續開展服務質量專項提升行動,將服務質量管理擴展到旅客航空出行全流程,既瞄準機場服務設施和問詢服務、航空公司機上餐飲服務等顯性問題,也著力解決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既重視普遍性問題,也重視特殊性問題,創新民航特色服務。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實踐是最硬的標準。沒有思想的時代,猶如沒有舵的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5年多來中國民航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的根本保證。這一思想的

實踐意義,在於把中國民航的發展帶到了新的歷史方位,開啟了中國民航的新時代。這一思想的歷史意義,在於讓我們前所未有地接近民航強國的夢想,讓我們前所未有地有信心有能力去實現這一夢想。這一思想的理論意義,在於把握了民航發展的一般規律,借鑑了國際民航先進經驗,為民航強國之路樹立起新航標。

三、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紮實推進民航強國建設。

新時代、新思想、新要求、新使命。我們要把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黨的十九大精神,做到學懂弄通做實,聚焦到紮實推進民航強國建設新徵程和民航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上,體現在民航服務國家戰略的作為擔當上、保持航空安全的責任使命上和服務質量的持續改善上。

一是在服務國家戰略上要體現民航新作為。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民航是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交通強國的重要支撐,是加快創新型國家,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動力源。當前,民航強國處在制約瓶頸攻堅期、基本特徵彙集期、新領域開拓期。民航要發揮基礎設施支撐力大、產業關聯性和帶動性強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全方位、多層次展現和體現民航戰略產業的影響力、創新力、輻射力和驅動力。

服務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方面,落實鼓勵民間投資政策措施,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項目,務必使民間資本進得來、能發展。要加強適航審定工作,在去年中美適航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雙方航空產品實現全面對等互認的基礎上,要繼續全面深化中歐、中俄、中加適航合作。支持國產大飛機和支線飛機發展,培育純國產飛機公司和機隊,推動我國航空產業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服務製造強國。服務創新型國家方面,推進國家空域體制改革,系統做好全國空域規劃、分類,解決繁忙地區空域緊張問題。支持依託大型航空樞紐發展臨空經濟、自由貿易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放低空空域,加快無人機、公務機等新業態發展,扶持通勤運輸、醫療應急救援、通用航空+旅遊等新模式,培育新增長點。努力建設“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為特徵的現代化機場體系和“強安全、強效率、強智慧、強協同”的現代化空管體系,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產業合理分工,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科技支撐。服務對外開放格局方面,要利用我國有世界上最大中等收入群體優勢,發揮民航國際交往中的比較優勢和先行作用,綜合運用航權資源和雙邊協定,著力打造“空中絲綢之路”,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空中通航,構建便捷通達的民航國際航線網絡,服務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服務京津冀協調發展方面,要建設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著力疏解首都機場非首都功能,如期建成北京新機場並投入運營,打造一流航空樞紐,使之成為國家發展的新動力源,加強京津冀地區機場分工協作和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銜接,服務雄安新區建設。在服務長江經濟帶戰略方面,要加快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建設,支持武漢、重慶、成都等重點中心城市和其他支線機場協調發展,重點建設成都天府機場,加快與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發展,堅持民航綠色發展和智慧發展,共同實現長江流域大保護。服務海南自由貿易區和自由港建設方面,重點解決轄區機場管理體制,推進空域精細化改革,推動通用航空試點,開闢更多客源目的地國際航線,堅持陸海統籌,依託三亞情報區,組建新的空管服務和管理機構,支持南海島礁機場建設,服務國家海洋強國建設。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加快機場建設規劃、項目儲備和計劃實施,完善財政經濟政策,加快機場、空管等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特別是要加強老少邊貧地區的支線機場建設步伐,加強民航對口援疆、援贛南蘇區等扶貧工作,實施基本航空服務計劃,鼓勵支線航空和通用航空發展,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任務貢獻民航力量。

二是在服務國家安全上要體現民航新擔當。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當前,航空安全發展處在戰略機遇期、安全管理處於轉型升級期、安全運行處於風險隱患交織期、安全環境處於全面防控期。要提高政治站位,體現責任擔當。在服務國家總體安全體系方面,航空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土防空、國家應急體系的重要支撐。航空安全事關國家發展戰略、國家安全,事關國家改革開放大局全局、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要始終從政治高度、全局角度去謀劃,主動把航空安全納入國家總體安全體系中去思考,對不安全事件“零容忍”,加強航空安全制度建設、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實現從運行安全、系統安全、行業安全向服務國家總體安全轉變。在保持航空安全態勢方面,航空安全永遠在路上,沒有歇歇腳的可能,也沒有喘口氣的僥倖。要實施分類調控、精準調控和相機調控,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發展、質量、正常、效率和效益的關係,保持合理的安全裕度,堅守“三個底線”,做到運行總量與保障能力、運行標準與安全裕度、安全管理目標與管理手段三個匹配,實現從主要依靠行政管理向基於規章符合性的安全績效管理轉變。

在軍民融合發展方面,航空安全是國家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領域。要重點解決當前中小機場,特別是軍民合用機場不安全事件頻發等突出問題,堅持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堅持軍為民用、民為軍備並重發展,按照主動融合、全面融合和精準融合的要求,在“統、融、新、深”上下功夫,做到以地面融合促進空中融合,以空中融合帶動地面融合,為國家總體安全體系和應急體系建設作出民航貢獻。

三是在服務人民群眾上要展現民航新境界。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當前民航服務工作正處在應對行業快速發展和保障能力不足的關鍵階段、強化主體責任和協同聯動的鞏固階段、推進管理創新和技術驅動的加速階段。要全面提升服務品質,著力化解突出短板。堅持問題導向,以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以航班正常為重點,開展服務質量提升行動,要從信息告知、“無紙化”便捷出行、機場餐飲、行李服務、機票銷售、航線餐飲、空中Wi-Fi、投訴受理等八個方面發力,全流程改善旅客出行體驗。

要全面提升服務標準,著力提高服務效率。要進一步修訂安全事故徵候標準、機場運行行業標準、航空公司運行保障標準和空管運行效率標準,為提高行業總體效率創造空間和條件。效率是質量變革的集中體現,要以構建“四個體系”為基礎,實施高效的運行效率工程、優質的保障效率工程、空管指揮效率工程,千方百計同步同向提高航空公司、機場和空管的運行效率和運行品質。要全面提升治理能力,著力增強服務動力。要提高宏觀調控能力,增強外在推力。通過制定政策措施、加強監管督查、嚴格考核等手段,全面落實民航局提升服務品質專項改革任務。要落實主體責任,增強內生動力。要樹立爭先創優意識,總結推廣廈航、山航獲得中國質量獎、全國質量獎和首都機場、西安機場運行管理委員會成功經驗,樹立標杆企業,形成系統合力。要抓住戰略機遇,增強科技助力。制定民航各專業、各領域高技術推廣運用的工作指南和實施路線圖,建立健全新技術產品應用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措施。應用先進技術手段,實施信息統一集中管控,促進數據共享,形成以大數據為驅動、以精準監管為核心、以評價指標為標準的現代化民航監管服務體系。

理論唯有“常新”,才能“常青”。我們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民航得到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全面加強民航系統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為民航強國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努力提升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的新境界!(作者高俊 為民航局綜合司副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