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已逝,科學不死

2018年,3月14日,你悼念霍金了嗎?你的朋友圈裡有人悼念他的去世嗎?

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於2018年3月14日去世。“漸凍症”,“時間簡史”,“黑洞理論模型”,諸如這樣的關鍵詞總會讓這位世紀偉人離世的新聞在各行各業衍生出一大推悼念的文章。科普,簡介,鋪天蓋地的信息反映著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當見證歷史時刻的我,走過那個時刻,回首那個瞬間的時候,傳遞驚訝亦或是衝動的神經遞質在於受體結合後引起傳導信號改變,進而影響下游信號通路,最終引起靶器官的功能發生改變之後,一個問題出現在我的腦海。霍金的死,給我們真正帶來了什麼影響?

我知道漸凍症,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一種病因不明的運動神經元損害所造成的疾病。根據人類目前的認知,認為神經信號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造成效應細胞器發生結構與功能的改變,從而形成運動等行為。而霍金他老人家負責運動的神經細胞不能接受信號,不能發揮效應,所以他也就不能運動了。我也看過《時間簡史》,從小學六年級看到現在,依舊看不懂,14日的下午是一個春日陽光的日子,我在Kindle上又翻出來看了幾頁。以我目前對物理學掌握的知識和理論,讓我很難跟上他的思維。很多情況下我們是不知道那本書是偉大的書,而是偉大的人告訴你這本書是偉大的書,於是你才知道這是一本偉大的書。就像那些你永遠看不懂的偉大電影。而於我而言,能讓我一而再,再而三去閱讀瀏覽的書籍,我就覺得那是偉大的書籍,能讓我不斷重放的電影就是偉大的電影。儘管我有很多次看不懂,但是我內心總能從那些字裡行間,那些鏡頭畫面中尋找到讓我耳目一新,抑或浮想聯翩的東西。

所以霍金的死,影響到我這個普通的人了嗎?生生死死,司空見慣,太陽照常升起,沒人因為誰而永垂不朽,也沒人因為誰而刻骨銘心。你們也許不知道柏拉圖是誰,笛卡爾、康德、羅素、黑格爾、叔本華、尼采是誰,也不知道牛頓到底長什麼樣子,更不知道如果跟諾貝爾,愛因斯坦坐在街角吃烤串會談論什麼問題。我們甚至連牛頓力學定理為什麼那麼偉大,為什麼中世紀就是黑暗,為什麼哲學是所有科學之源這樣的問題都不知道答案。而從哲學的角度而言,很多程度上不是我們不知道答案,是因為我們很少提出這樣的問題。

我們會提什麼問題呢?怎樣提高成績,如何獲得高分,哪個小學好,男孩適合什麼藝術課,什麼專業賺錢,什麼專業好找工作。為什麼就少有人去問,為什麼要提高成績,為什麼要獲得高分,為什麼要讀小學,為什麼要學藝術,為什麼要賺錢,為什麼要找工作。儘管到現在對哲學的定義都是模糊的,但是我特別欣賞《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先生的定義: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這種“思想思想”的思想,也就是反思的思想,這對於中國人是並不陌生的。當所有國人都在注意子曰的時候,鮮有人去注意當年的《論語》很多地方都是問答的形式被記錄下來,也鮮有人去注意孔子回答的是什麼問題,而這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在時間的長河裡,一個問題一旦被提出,它就已經被回答。

解決問題耗費的時間在提出問題所需的時間面前,永遠都是那麼的微不足道。而我們這個社會永遠都在讓我們回答問題。被動的回答問題讓這個社會長治久安,讓這個社會溫柔祥和。當主動去提出問題的時候,任何領域都會再往前邁出一步。

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科學。我們常問,中國何時才能出一個諾貝爾獎,問了幾十年,回答了,2015年(熟悉諾貝爾獎的人也許會否定這一答案)。可是霍金這樣的物理學家,沒有獲過諾貝爾獎,就不偉大了嗎?

科學從來都不是用獎項來衡量,也不是被論文所衡量。儘管我也不知道如何衡量科學,但是我認為科學是一種思維,是一種哲學,是一種需要社會氛圍醞釀而生的產物。

回顧科學史,科學、哲學、巫術、占星術以及宗教在很長時間都有著及其密切的重疊與交叉。而正是不斷的提出問題,不斷的解決問題,一步步發現與明確了彼此的關係,彼此的區別。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提問題的這一原動力。

霍金已逝,科學不死

而現在的我們,似乎早已經失去了這一原動力。對於一位普通的市民,你是否對廣場的十字路口為什麼會堵車的問題感興趣。當有一篇長達2年關於該地段從車流量、擁堵時間等方面進行的文章出現在你眼前,你會想了解嗎?對於一位安居都市的老人,你是否對公園空氣質量最好的時段是什麼時候的問題感興趣?如果有人為你提供一份連續觀察3年的公園空氣質量報告,這是否會對你的活動計劃提供參考?當你是一名小學生的時候,你是否對植物園的桃花是紅色的問題感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文獻後瞭解到植物色素的偉大奧秘,是否會對大自然增加一份敬畏?如果你是一名美食愛好者,你是否會好奇吃辣椒是否會導致胃腸潰瘍?如果有一個針對本地2000位居民食用辣椒與胃潰瘍發病率的研究,是否會指導你的飲食?

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每個問題都抱著科學、認真而又負責的態度去面對,霍金的逝世也許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當面對極度缺乏科學思維而又要求孩子考試考高分的時候,我真想問問家長,問問孩子,什麼叫做科學?科學難道就是你知道的東西很多嗎?科學史永遠都是犯錯史,一千年前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現狀的認識一比較,你就能想象一千年後的人類如何看待我們面對自然問題的態度了。

科學不是陽春白雪,不是高精尖。科學只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人生態度,一種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它應該在我們生活中間,而不只是在實驗室裡。

當科學的思維走出實驗室,走進尋常家,當我前文所提的相關問題真能出現在街頭,我想,這不將僅僅是普通城市的進步,更是中國的進步,人類的進步。

歷史書上寫的永遠都是未來將要發生的事。學會提問題,也許才是接近真理的唯一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