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為什麼說“學校教育培養不出人才”?

我是教師,照理應該為學校說話。但我也是家長,所以更希望各位家長明白學校教育的特點,從而正確認識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及早尋找對策,走出誤區。

我以下所有觀點的基礎是:

所謂“人才”,必定是普通人中的不普通者,超越常人的不尋常者。如果你只是想讓孩子讀點書,識點字,找個工作,能養活自己,那麼,學校就是個天堂,比呆在家裡或過早混跡於社會好百倍。

歡迎理智探討,如有惡意攻擊,本人一概無視。

家長必讀:為什麼說“學校教育培養不出人才”?

經常聽到有家長這樣說:“老師,孩子交給你了,隨便打,隨便罵,我們一定積極配合!”“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不好就是你老師和學校的責任!”……

我想說的是:學校教育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家庭教育才是教育之本。

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

1、教材容量少得可憐

以小學四年級《語文》(下)(江蘇鳳凰傳媒出版社2017年12月版)為例,一冊書有共有23篇文章,每篇往多了算平均500字(兩篇古詩,共四首),本學期18周共126天,才學了1萬1千字——只相當於學習了一篇短篇小說(2萬字以內為短篇)。六年12冊,也就是13萬2千字——也就相當於六年只讀了一本《駱駝祥子》(約16萬字)!

是不是少得可憐?!

英語也一樣:同樣一套教材,《英語》第四冊下,共有59頁,去掉練習,只有8篇課文,116個單詞(詞組),閱讀量也同樣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再看面向高二學生的《語文》課本,中職《語文》第四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版),共五個單元26篇課文,也就是一本《讀者》的閱讀量,一個下午就可以讀完。

所以,我一直對學生說,課外的語文學習遠遠比課內重要,如果你的語文成績好,我的功勞可以忽略不計,肯定是因為你以前讀的書多,或者你在課外花的時間多。課上的內容,主要幫你考試得分,考完後,大部分就沒有意義了。而真正有用的,都是你課外學到的。

我也一直對兒子說,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但是僅僅靠課上的內容,你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的。所以老爸會幫你買大量的課外書——中文的,英文的,文科的,理科的,你儘管挑,隨便買。

所以說,想讓孩子學得好,教材那幾篇文章只是杯水車薪。教師不是神,沒法化腐朽為神奇。

怎麼辦?——靠自己!

家長必讀:為什麼說“學校教育培養不出人才”?

2、教材內容不夠經典

我們知道,教材內容過幾年就會進行調整,比如戰爭年代就要選戰鬥英雄的故事,改革年代就要歌頌商界弄潮兒,魯迅作品有時候最重要,有時候又想著全刪掉……總之,一直都是跟著時代在走,跟著時代在變。從好的方面來看,這些教材內容“極具時代特色”,從壞的方面來說,教材內容很快就會過時。而真正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益的,絕不是這些變來變去的課文,而應該是那些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跨越時空的經典。

生命短暫,學生時代有限,唯有經典,才最永恆。

經典哪裡來?課後自己讀!

另外,編者為了讓教材具有系統性,往往會兼顧各種的文體,照顧各方面的內容。比如中職語文第四冊,五個單元,分別為議論文、詩歌、科技文、散文和小說,每冊如此,每個版本如此,看似面面俱到,其實是大雜燴。你想,《祝福》與《邊城》有什麼關係?《物種起源》與“南州的荔枝”又有何關聯?

我們的學校教育,一直到了大學,才會真正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才會給學生髮現、研究、探索和創造的機會,而之前的十二年,都是在強迫學生學習那寥寥數篇的“權威”選本。

當然,作為基礎教育,這樣選編無可厚非,但是從孩子成長的角度看,花費那麼多的精力在課本中,實在不值。因為真正的人才,不是無所不知,而是有所捨棄,然後才能學有所成。

3、最需要關心的群體往往被冷落

學校教育的優點是,集體學習的氛圍會感染學生,合作交流的環境可以取長補短。缺點在於,五六十個學生在一個班級,註定了被關注的永遠是首尾兩類學生,而且關心的方式是:成績好的,老師多提問,多關心;成績差的,老師常批評,甚至懲罰。而實際上,成績好的,最不需要老師關心,成績差的,需要的是鼓勵和方法的指導。

那麼,中間的那群人呢,最容易被冷落,成了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數”。尤其當他們的成績沒有明顯起伏的時候,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怎樣,他們學習的薄弱點究竟在哪裡,老師根本關注不到。

正因為如此,校外的一對一輔導班才那麼有市場,而參加補習的,大多都是“沉默的大多數”。

正因為如此,新聞中壓力大想不開的,大部分也是這群中等水平的學生。因為他們有提升的空間,卻又找不到正確的方法。

我們不能說一個班裡究竟哪個部分的學生才是人才,但是我敢肯定,大部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不要指望老師,而只能靠自己。

家長必讀:為什麼說“學校教育培養不出人才”?

4、以記憶為主的教學方法害人不淺

人的學習能力分為幾個層次,由高到低分別是: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其中,記憶能力是最低層次的,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最難的,也是衡量人才與否的重要標準。

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因為沒有升學的壓力,教師可以自由發揮,所以能使素質教育的目標更好地得到實現——但是也容易流於膚淺和隨意。而從小學到高中的教育,都是以分數決定命運,所以更多的是追求成績和升學率。於是有想法的教師也不敢過於放手,每天在“生存”還是“革新”之間痛苦地徘徊。大部分教師採用的都是題海戰術,用灌輸的方式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力圖短期見效,而且確實也能“立竿見影”。

比如今年剛剛結束的江蘇省2018屆中職學生對口單招語文學科的考試,學生走出考場後都說一點也不難,因為試卷上的題目“大都是做過的”。兩位語文老師傳授給我的經驗是:“讓學生把課文後面的答案背下來,尤其是《拓展教程》上練習題的答案……”

五冊書,130篇課文(《大綱》中涉及到的必考課文約80篇),“把答案背下來”就差不多了!

背答案,怎麼培養創造性人才?

家長必讀:為什麼說“學校教育培養不出人才”?

5、優秀教師鳳毛麟角

和學生的情況一樣,水平低下和特別優秀的教師永遠是少數,大部分老師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問題在於,那些“優秀的教師”,很多時候僅僅是因為“教學成績突出”,而“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懂教育、有愛心、講方法、愛學習,而是因為他們“經驗豐富”、“嚴格管理”、“能出成績”。

我心目中的優秀老師是這樣的:明白教育的真諦,看透應試的本質,體恤學生的辛苦,尊重學生的個性。雖身不由己,但心有所向,不屈從,能抗爭,在提高學生成績與培養學生素質之間找到平衡點。

當然,這樣的要求很高。

所以,我一直認為:孩子升學固然要選學校,但是遇到一位“好老師”更加重要。遇到好的老師,那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沒有遇到,也應該慶幸,因為起碼他沒有遇到這樣的老師——根本不喜歡教書,看到孩子就心煩,常把家裡的事帶到學校,常把個人怒氣撒到學生頭上,沒有耐心,喜歡挖苦,不認真備課,課上只會糊弄或嚇唬學生。

這樣的老師,我把他們稱為“變態”。

家長必讀:為什麼說“學校教育培養不出人才”?

我一直贊同這樣的觀點:“最好的學校是家庭,最好的老師是家長。”

在我有限的閱讀範圍內,我發現,凡是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比如國外的愛默生、達爾文、富爾頓、瓦特和利比希等,他們在學校裡並不都是好學生,起碼,不是成績優秀的學生。我還發現,真正傑出的人才,比如中國的孔子、孟子、顧炎武、海瑞、岳飛、歐陽修和錢學森等,父母對他們人生的影響絲毫不遜於老師,甚至遠遠超過老師。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推動搖籃的手,也是推動世界的手。”

家庭教育,才是奠定孩子未來的基礎。學校教育,更多時候是糾正偏差的教育,而不是培養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