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臺“隨遷子女進城讀書”新規,“留守兒童”或將成為歷史

教育部出臺“隨遷子女進城讀書”新規,“留守兒童”或將成為歷史​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對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作出部署。提出的三個統籌之一是:“統籌保障不同群體入學,加快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義務教育隨遷子女入學政策,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推進融合教育。”

教育部這個規定,是農村留守兒童的一個福音。

教育部出臺“隨遷子女進城讀書”新規,“留守兒童”或將成為歷史

隨著近年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外出務工早已成常態。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農民工子女卻不得不留在老家上學,成為“留守兒童”。

眾所周知,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僅是指衣食無憂、入學就讀,更需要父母的呵護和良好家庭環境的滋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子女血濃於水的天然親情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

父母在孩子成中過程中的角色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很多“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性格內向,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為無端小事吵鬧不止甚至升級為打架鬥毆……“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一個倍受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兒童為什麼會“留守”?主要原因並非是父母在外打工時無能力對孩子進行照顧,而是因為現行的辦學體制,父母沒有戶口、住房,孩子就無法在當地入園、入學、參加中考、高考,就無法升學。為了讀書,孩子不得不留在戶籍所在地成為“留守兒童”。

近年來,雖然各地政府採取了許多積極的措施,為外來務工人員制訂了孩子入園、入學等各種優惠政策,但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需要,特別是高考報名資格對戶籍的剛性規定,使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即便讀完小學、中學甚至高中,也需回老家參加高考。但由於各地學制、教材版本,高考試卷等諸多的不同,使得許多家長仍是把孩子留在老家上學作為第一選擇。

自2016年3月底以來,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國範圍內聯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截至2016年11月,不滿十六週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這個數據較前幾年大幅減少,但仍不是一個小數。
教育部出臺“隨遷子女進城讀書”新規,“留守兒童”或將成為歷史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加快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義務教育隨遷子女入學政策”,使農村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可以堂堂正正隨父母就讀了,“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更將會打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隨父母就讀的最後一道關隘,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曙光。

可以說,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就地高考政策的進一步完善落實,給鄉村“留守兒童”帶來了福音,在不久的將來,他們也會和其他孩子一樣,天天沐浴父母的愛澤,和父母一起快樂幸福地生活!也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留守兒童”問題將會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