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薪百萬的人,到底比你強在哪?

那些年薪百万的人,到底比你强在哪?

導讀:同樣生活在這個碎片化的年代,年薪百萬的人,眼中的世界和我們是不一樣的。

拿著幾千月薪的普通人,看到的都是眼前的問題。而牛人總是精於“系統思考”,他們總是能跨過眼前的事件,去分析更深層次的原因。對於任何事情,普通人和牛人的視野和格局都不同,收入自然也天差地別了。

01 什麼是系統思考

想了解什麼是系統思考,先要了解什麼是“系統”。《如何系統思考》一書中給系統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所謂系統,指的是由一群相互連接的實體構成的一個整體。

系統的構成要素包括三方面:

那些年薪百万的人,到底比你强在哪?

首先,系統是由若干實體構成的。比如,我們人體是一個系統,它由若干器官構成。一個家庭系統,由夫妻、子女等構成。

其次,構成系統的多個實體之間存在著相互連接。如果沒有連接,也就沒有系統。一粒沙子、一堆石子,都不是系統。

最後,系統是一個整體,它有著自己的功能或目標,總體特性不是各個要素特性的簡單累加。例如,企業作為一個系統,要以滿足客戶、盈利並獲得持續發展為目的。

雖然這三個要素看起來比較簡單,但理解、運用起來,並不容易。

舉例來說,雖然在構成系統的三個要素中,實體是最容易觀察、識別的,但許多人對於自己所處的系統,有哪些實體,往往並不清晰。

在思考問題時,經常只關注自己的局部或本位。而在一些複雜的系統中,相對於實體,實體之間的連接更為複雜、眾多,而且微妙、多變。

很多人也只是機械、靜止、孤立地看問題,並沒有分析系統連接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我們必須學會系統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系統、順應或駕馭系統。

02 為什麼要系統思考?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各種系統的世界中,與系統密不可分。為了更好地在這個世界中生存與發展,我們就需要具備系統思考的智慧。

家庭是一個系統,如果你會系統思考,你就能家庭和睦、幸福、快樂。

團隊是一個系統,如果你會系統思考,你就讓團隊健康發展、打造一支高績效的團隊。

企業也是一個系統,如果你會系統思考,你就能讓你的企業持續發展、敏捷成長。哪怕你今天只是經營著一個路邊攤,或者只有七八個人三五條槍,只要發現並設法啟動、維持一個成長引擎,你也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相反,如果我們不會系統思考,就會出現許多系統思考缺乏症。比如,

-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 只看眼前,不看長遠;

- 只看現象,不見本質;

-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系統思考呢?

03 如何系統思考?

邱昭良在《如何系統思考》書中提出“思考的魔方”,為學習和實踐系統思考,提供了框架指引。

雖然思維看不見、摸不著,但為了更好地對系統進行思考,我們需要在思考的角度、深度、廣度三個方面,藉助一些支架式輔助工具,實現思維的三重轉變。這也是為了應對“系統思考缺乏症”而採取的對策。

那些年薪百万的人,到底比你强在哪?

那麼,這三個維度的轉變是什麼呢?

那些年薪百万的人,到底比你强在哪?

1. 我的思考很淺,只是停留於表面

——你需要藉助“冰山模型”,實現深入思考,透過現象,直達本質

我曾遇到過一些年輕的朋友,說領導總是說他們思考問題比較淺,往往只是就事論事。這樣的話,整天忙於“救火”,經常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很多問題一再出現。這就是“系統思考缺乏症”之一的“只看現象,不看本質”。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簡單來說,你需要增加思考的深度,也就是要深入思考。為此,你需要理解並運用認識世界的“冰山模型”,可以它作為參照,幫助你深入思考。

那些年薪百万的人,到底比你强在哪?

所謂“冰山模型”,也是借用冰山作為隱喻,用以闡述我們理解世界的不同層次。

首先,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是“事件”,也就是我們可以經歷、觀察的一個個活動、故事。如果我們只是關注事件,總是就事論事,那麼我們的思考層次就比較淺。

要想加深思考的層次,你需要把相關聯的事件聯繫起來,看到一個趨勢或模式。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餐廳裡聽到同事們在聊天,說研發部上個月走了2個人,業務部這個月也走了3個人……這就是一個個事件。只在這個層面上思考,那整天就只是“八卦”,完全浮於表面、疲於應付。


如果你把這些事件的共性,也就是公司各部門的離職率聯繫起來,就能看到一些趨勢或模式。比如,近幾個月,離職率越來越高。這就是一個趨勢或模式。據此,我們可以推測,也許下個月那個部門還會出現人員離職。


當然,僅僅做到這一步還不夠,因為這樣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此,我們需要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趨勢或模式?也就是說,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公司近幾個月離職率越來越高?


為此,你需要找出影響離職率的關鍵要素。比如,工資待遇、升職空間、主管的管理風格,以及企業文化、團隊士氣,等等。

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對於複雜系統來說,因果相互影響非常複雜,這樣原因並不是簡單地線性地作用於那個結果,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也可能有不同層次。為了能夠有效地思考,你需要用新的方法,深入到冰山更深的一層:看到系統的結構。

為了更好地描述系統結構,我們需要藉助一些新的“語言”,比如《如何系統思考》一書中提到的環形思考或國際標準語言“因果迴路圖”,它們是以因果鏈的方式來表述關鍵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比如說,員工離職會造成團隊士氣波動,這可能加劇人員離職的問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如果你能認清系統的結構,就可以做到了深入思考,也就把握住了系統的本質。因為系統就是由若干相互聯繫的實體構成的一個整體。

2. 我總是就事論事、疲於應付,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你需要藉助“環形思考”或“因果迴路圖”,實現動態思考,瞭解關鍵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繫

自工業革命以來,我們人類主流的思維模式被稱為“還原論”,也就是把一個大的問題拆分成小的部分,再將小的部分拆分為更細小的部件……之後,試圖通過修復或解決小的部件,來解決大的問題。

這種思維模式對於解決一些技術性問題或機械系統是有效的,也讓我們人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這一思維模式,對於解決社會系統問題,並不奏效。

因為對於一些複雜的社會系統而言,因與果之間並不是線性的,而是存在著非常眾多且微妙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與反饋迴路,甚至是互為因果。也就是說,因造成了果,而果又產生其他的影響,從而又作用於因。

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舉例來說,為了解決項目延期的問題,項目組決定加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項目進度。


但是,加班造成了人員疲勞、工作效率降低,又拖慢了項目進度;同時,還會造成出錯,需要返工、補救,同樣拖慢了項目進度;如果有人生病、請假休息,更讓項目延期問題雪上加霜。

那些年薪百万的人,到底比你强在哪?

因此,你需要能夠做到動態思考,不只是簡單、機械、線性地看問題。就像系統思考專家德內拉·梅多斯所講:在非線性的世界裡,不要用線性思考模式。

為了做到動態思考,我建議你藉助環形思考和因果迴路圖,來更好地闡述影響系統行為的關鍵變量及其相互作用關係。

在《如何系統思考》中,我將如何從線性思考轉變到環形思考,總結為一個口訣:“四找”,可以很簡單地幫助大家實現這重轉變。

第一,找問題。找到你要分析或解決的複雜問題。

第二,找原因。列出造成這個問題的各種原因。

第三,找結果。列出這個問題造成的各種結果或影響。

第四,找回路。看看在各個結果與原因之間,是否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與影響。

這樣,你就可以用更加系統友好的方式來思考,因為很多系統都是非線性的,因果互動。

3. 領導經常說我沒有大局觀,侷限思考、本位主義

——你需要藉助“思考的羅盤”,實現全面思考,見樹又見林

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要有大局觀,要看到全局和整體,但是,實際上,我們很多人在思考問題時,仍然只是侷限於本位。

在我看來,這無關境界或道德,而是與能力有關。侷限思考,也是人類的思考天性之一。因為我們對本地信息掌握更多,就會建立起愈發強大的本地信念,而這會影響我們對全局信息的獲取,繼而弱化全局信念。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全面思考呢?

傳統上,人們會使用一些“利益相關者分析”工具,但是,這對於系統分析並不具有針對性。

《如何系統思考》提出了一種新的工具——“思考的羅盤”,可以讓我們做到全面思考,同時也能瞭解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聯。這也有助於我們做到全面思考、動態思考。

那麼,什麼是“思考的羅盤”呢?

那些年薪百万的人,到底比你强在哪?

所謂“思考的羅盤”,是借用航海的羅盤這一隱喻,輔助我們全面、動態地看待一個系統性問題。就像航海的羅盤一樣,有一箇中心,分成若干個扇區和若干個同心圓。借用這一佈局,我認為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可以藉助“思考的羅盤”,來進行系統地分析。

具體來說,相對於環形思考,“思考的羅盤”使用步驟簡稱為“五找:

第一,找問題。把要分析的問題放到羅盤的中央。

第二,找實體。列出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利益相關者,也就是一些可以施加影響或受到影響的玩家。把他們寫在羅盤的扇區上。

第三,找原因。分別站在每個實體的角度上來思考,他們的哪些關鍵要素造成或影響到這一問題,也就是他們可以施加的影響。把他們寫在羅盤的內圈。

第四,找結果。分別思考,這個問題會對這些實體造成哪些影響。把他們寫在羅盤的外圈。

第五,找回路。看看在結果與原因之間是否存在直接或間接的相互影響,如果有,就把它們用箭頭連接起來。

從總體來看,“思考的羅盤”和“環形思考”操作步驟基本一致,只有第二步增加了“找實體”這一環節。

也可以把它和因果迴路圖結合起來使用。

對於企業家、創業者以及各級管理者來說,通過系統思考,可以掌握髮現成長引擎、睿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作為一種新語言,系統思考也有助於激發團隊智慧,創建學習型組織。

《如何系統思考》中,參照“思考的魔方”,藉助“冰山模型”、“環形思考”、“思考的羅盤”等支架式輔助工具,通過數十個貼近人們工作與生活的案例練習,可以實現思維模式的轉變,循序漸進地掌握如何繪製出因果迴路圖,瞭解常見的十種系統基模,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系統思考,以便更好地應對複雜系統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