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習慣與道教文化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文化,已深入進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傳統生活及傳統思維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國民間習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傳統節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驛站中,無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跡。

中國民俗習慣與道教文化

中國民間保存有各種各樣流傳已久、相沿成俗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及其相關的風俗習慣與道教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是源於道教的傳說,甚至純粹是道教節日。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快樂的節日,期間充滿了與道教人物誕辰有關的神仙傳說和風俗習慣。正月初五,傳說是米神娘娘的生日,不能淘米做飯,將米煮熟是大不敬,此說在湖北農村尤為流行。這一天,還是財神玄壇趙公明的生日,商家和企業財源廣進;吃好穿好的人們在這一天都要早早起床,以鞭炮、鑼鼓和三牲酒席去迎接他的到來。這一天夜裡閤家要吃湯圓,因為湯圓形似"元寶",又叫"進元寶",據說這象徵財神爺恩賜的財寶。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二月來臨,春暖花開,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聖誕。這土地神與民眾最接近,他能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因此每逢二月初二,民眾莫不燒香供祀,頂禮膜拜。在清顧鐵卿《清嘉錄》中記錄鄉民慶賀土地神生日的場面:"官府謁祭,吏婿奉香火者,各牲樂以獻。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釐。"這種場面今天是難以見到了,現在,偏 遠的農村也還保留有這種祭祀習俗。三月清明是中國的又一傳統節日。民俗活動主要是掃墓祭祖、踏青戴柳。在浙江農村,清明節除了祭祖、踏青之外,還要祭蠶神。道教稱蠶神為"玄名真人"所化,據說,靈寶天尊憫人間苦樂不均,衣無所得,乃命玄名真人化身為蠶蛾,教民養蠶織衣,村民感德,立祠奉祭。五月初五端午節來臨。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就全國習俗而言,認定端午起源於屈原和紀念屈原者為多。但一些學者考證認為,在《晉書》上未見有關端午節的記載,該節的形成可能與道教祭祀水神或龍神而舉行的神祭有關,並舉例論證說,江西端午划龍舟比賽前有請龍、祭龍儀式。這種說法雖屬一家之言,但至少說明端午節與道教仍有一定關聯。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鬼節"。中元節是道教神地官大帝誕辰和"赦罪之辰"。這一天鬼魂都會出來,或到人間看望子孫後代,或搗亂給人帶來災異,這是鬼的節日,所以人們要在這一天祭祖、上墳。中元節在民間頗受重視,祭祖、上墳的習俗至今仍在南方各省保留著。八月十五中秋節,有祭月、拜月、吃月餅之俗。道教徒認為,這天是太陰朝元之辰,應守夜焚香,祭拜月神。

中國民俗習慣與道教文化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有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放風箏、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這一節日的起源傳說也與道教有關。據南朝吳均《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道士費長房遊學數年。費對桓說,九月初九你家中有災難,應趕快回去,令家人各作絛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禍乃可消。桓聽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暴死。後人沿襲成俗 ,為避免災禍,在重陽節登高飲酒,遍插茱萸。十月十五下元節,是水官大帝誕辰,也是水官解厄之日。是日,宮觀建醮解厄,民家則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神靈,以祈福祿。十一月的冬至又稱"冬節",家人團聚,備辦佳餚,祭天祀祖。民間至今仍重此節,如浙江杭州等地有"冬至大如年"之說。為什麼此節如此受到人們重視呢?原來冬至是道教元始天尊的的誕辰,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的神靈,是萬神之主,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人們當然不敢馬虎。臘月二十三祭灶節,習俗是將灶神送往天上的祭祀活動。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至人間監督善惡之神,一旦發現令他不滿的行為,就暗地裡記上一筆帳,等到臘月廿四他就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作一次總彙報,然後降災殃於有罪之人。因此人們在這一天要在灶間擺上豬頭和酒肉,燒香上供,祈願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以上是受道教傳說影響的歲時節日,通過對它們的考察可以發現:一部分歲時節日本身就是道教的節日,只是因為有了民眾的參與,增加了世俗的內容,不再侷限於某一神祇的誕辰祭祀活動,從而演變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了;另一部分傳統的歲時節日是因為有了道教傳說和祭祀儀式的參與,從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生活習俗的道教印痕道教對民間生活習俗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試圖祛病消災的法術方面。古人生了病往往請道士,道士用法術驅逐致病的妖孽鬼祟。這種驅妖的法事場面一般較大,《紅樓夢》第一 二回就生動地作了描述,說大觀園被查抄之後,園中接二連三地有人生病,說是賈府有白虎精作怪,"賈赦沒法,只得請道士到園作法事驅邪逐妖。"書中具體描述的道士驅妖捉鬼的情節在古代社會有典型意義,由此可見道教法術對古代社會生活習俗的影響之大。近代的民間仍有請道士辦齋醮除病患的習俗。民國時期,長江中上游的一些農村由於山高路遠水深,普遍缺醫少藥,就請巫師或道士作法祈禱,有曆時一天一夜的,還有多至三天三夜的。道教對民間生活的影響,還表現在喪葬習俗方面。古代,人死後家中要請道士或和尚來做道場"超度"亡靈。在湘西、鄂西和貴州、浙江等地,仍有為亡人"開路"、"打繞棺"和"接煞"等習俗。道教對民間生活習俗的影響,還表現在俗人自己充當舉行道教儀式的主角,自己施行某些法術。也有用道教的符籙方術,在病人的床上或家門上貼上黃紙,上寫:"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斬妖治邪"、"薑太公在此,百無禁忌,諸邪迴避"等文字。這些習俗的存在足以說明道教的影響是很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