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不限量卡怎樣才能戰勝騰訊王卡

C114訊 5月28日消息(特約作者 王常有)網絡上最新的傳聞顯示,騰訊王卡用戶已經超過一億戶,佔中國聯通4G用戶比重超過50%。自去年推出以來,騰訊王卡引領了到目前為止的流量競爭步伐。出於行業競爭需要,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也相繼推出了各自的不限量套餐,包括本地不限量和互聯網定向不限量,而且現在還在大力推廣全國不限量。即便如此,騰訊王卡的瘋狂和熱度仍未縮減,特別是在以95後和學生為主體的年輕人群體中,具有較高的口碑和佔有率。這樣以來,就給大家帶來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全國不限量卡怎麼樣才能幹過騰訊王卡?

一、到底是實惠卡還是噱頭卡,用戶消費見分曉

從屬性上看,騰訊王卡的特點是互聯網定向流量不限量,也就是在使用特定APP應用時流量免費,除此之外的通用流量需要付費。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騰訊王卡並非真正的不限量卡,即便不考慮限速問題。全國不限量卡,針對所有的應用都予免費,是真正的走遍全國不限量,是真正的“神州行”。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全國不限量卡是真正的實惠卡。從套餐價格和用戶ARPU來看,騰訊王卡系列中,最便宜的大王卡是19元起步,一般用戶的消費基本都達到了19+30元,核算下來的費用也達到了49元。有未經證實的消息稱中國聯通的騰訊王卡用戶ARPU也達到了 50元左右。全國不限量卡因為有省間結算等問題,套餐起步價要稍高一些,有的運營商推出的49元,有的運營商推出的是50元。從這些信息看,王卡並不像宣傳的那樣便宜。

二、快速提升用戶DOU,贏得年輕群體用戶青睞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已經告訴我們,要學會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學會區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分析、解決和處理問題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善於抓住重點。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學會全面地看問題,做到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當前,大視頻+大流量+不限量已經後4G時代的顯著特點。因此,無論是提升增量獲客水平,還是增強存量保有能力,提升用戶DOU成為運營商首要任務,也就是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而提升用戶DOU,又必然從內容入手。現階段,內容的主要載體就是視頻+遊戲。那麼內容從哪裡來呢?現在內容的資源主要被以BATJN(N指代的是網易,取用其公司名稱NetEase的首字母)為代表的互聯網大佬把持。所以,按照這樣的邏輯推理下去,提升用戶DOU自然需要與BATJN等大佬合作。中國聯通之所以,短期內實現了用戶DOU的快速提升,與混改後BATJ的支持密不可分。中國電信與網易合推網易紅卡也是這種玩法。或許正是認清了這種形式,中國移動近期加強了與BATJN的合作,持續推出新產品,其中與騰訊合作推出了瞄準用戶出境業務的WeSim卡,與阿里聯手推出瞭解決用戶購物需求的小喵卡和大喵卡。

三、把控住線上入口,拉近與用戶間的距離

如果我們進一步細分95後的上網行為,大家就會發現,高生活場景曝光度是其主要特點,也就是把日常線下的行為轉移到了線上。社交網絡對於95後來說是剛性需求;遊戲是95後重要的娛樂消費,而且其更偏好高協作度的遊戲,並會從中挖掘潛在的社交價值;視頻動漫在95後的滲透率已經達到41.2%。由個人到群體,再由群體到企業行為,就有了借鑑意義。這裡僅以95後為例,來說明線上的作用。這些行為對於運營商來說,是制定各種營銷策略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基礎。我們再看BATJN的業務範圍,其核心業務重點都是在解決用戶痛點。

經過上面的分析,運營商的經營行為,也必須從線上開始延伸,縮短與用戶的距離。這其中高曝光度的生活場景線上入口又成為重中之重。各種王卡、寶卡就是通過BATJN的強力植入宣傳和推銷,通過上山下鄉實現了獲客,從而收割了用戶流量。騰訊王卡就是找到了哪些還試圖通過強化線下獲客的運營商的弱點,實現了快速擴張。用戶線上“一個點擊”就可以完成的事,為什麼還要跑到營業廳去呢?現在的線下渠道普遍面臨的到店用戶少、坪效差等問題,就是用戶這種訴求的直接反映。哪些解決了用戶良好訴求的運營商,也就獲得了用戶青睞。所以,要迎戰騰訊王卡,甚至要在競爭中戰勝王卡,就必須抓住線上高曝光度的生活場景入口。從這個角度說,運營商的競爭就要延伸到對線上入口爭奪層面。

四、用各種新奇,抓住用戶的“眼前一亮”

現在各運營商都推出了各種名稱的王卡,霸王卡、魔王卡,甚至王中王卡,但是暫時還沒有達到騰訊王卡曾經的效果。因為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他們根本無法辨識各種王卡的運營商歸屬,記在心裡的就是騰訊王卡。從這個維度看,全國不限量卡除了現在的真材實料外,還要名氣驚人。給全國不限量卡取一個讓大家更容易記住的名字,或許比全國不限量本身具有更大的推廣效果。

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看,用戶是第一位的;從運營商的從用戶到業務再到營收的組織路徑看,用戶也是第一位的。因此,滿足用戶需求之後,運營商才能考慮如何實現業務和營收的增長。而且這也是解決與各種王卡等一切競爭最直接的基礎。(王常有為C114特約作者)

特別說明:本文僅為純學術性探討研究,沒有任何貶低或者毀損任何商家的目的。無論推出什麼樣的競爭產品,首先還是要滿足用戶的需求,提升用戶的獲得感,從而得到用戶青睞。只有推動有效的競爭才能實現上述效果,這才是本文的真正出發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