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經濟助力供給側改革:三個機會窗口

分享經濟作為一種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全新經濟形態,在過去的兩年裡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覆蓋190多個國家,受到全球歡迎,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在中國,分享經濟正在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中央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要實現中國經濟的“動力轉換”,把服務業變成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研究發現,分享經濟為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目前已經出現了三個機會窗口,分別是化解地產庫存、服務業升級和普惠金融創新。

  • 從第一個機會窗來看,分享經濟以租代售的模式,為化解房地產庫存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

目前中國房地產沉澱房有2.2億套,空置房近5000萬套,已經累積了6.86億平方米的地產庫存,以現在的銷售速度,至少需要8年才能全部銷售完。

按照分享經濟思維,該怎麼做呢?途家網實踐了兩種做法,一是分享經濟平臺與開發商合作,批量簽約來銷售庫存房源,這為開發商提供了增值服務,促使有管家、帶租約和可交換的房產出售;二是分享經濟平臺發展以租代售,通過連接開發商、業主和消費者,滿足各類租房需求,迂迴地盤活了長期閒置的地產庫存。

  • 從第二個機會窗來看,分享經濟為服務業增長提供新動能,實質性地推動了結構調整

具體表現為三方面:

第一,分享經濟通過互聯網社會化平臺,將社會閒置的庫存資源變成新供給,比如個人的房屋、車輛、資金和知識、經驗技能等資源,可以在全社會範圍內大規模地實現供需匹配,同時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有效地擴大了消費需求,以出行為例,北京有2000多萬人口,而滿足出行需求的只有6萬多輛出租車,滴滴、優步等平臺釋放了社會化運力,將之擴大到數百萬私家車,消費增長數十倍。

第三,分享經濟促使就業機會大大增加。目前以豬八戒網、人人快遞等為代表的新興在線僱傭、眾包快遞等平臺,已經提供超過3000萬的就業機會。

總之,各類分享經濟平臺的發展,帶來了各種便利條件,為促進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 從第三個機會窗來看,普惠金融創新是分享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領域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普惠金融是一個能有效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其原則是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所有社會主體特別是傳統金融中長期以來被忽視的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群提供相對平等的金融服務。國務院於近日印發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強調,發揮網絡借貸平臺融資便捷、對象廣泛的特點,引導其緩解小微企業、農戶和各類低收入人群的融資難問題,併發揮網絡金融產品銷售平臺門檻低、變現快的特點,滿足各消費群體多層次的投資理財需求。分享經濟下P2P借貸、股權眾籌等互聯網金融創新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有利於拓寬社會投融資渠道。據統計,2015年,我國P2P網絡貸款規模達到9000億元,為世界之冠。

騰訊研究院認為,分享經濟對於供給和消費兩方面具有明顯的激勵作用。對於供給方,分享經濟可以增加個人收入,擴大就業機會;對於消費方,節約了開銷,帶來了便利條件。從總體上來看,分享經濟還促進了供需信息匹配,擴大了社會消費需求總規模,有利於拉動國民經濟增長。

另外,我們還認為,2016年,我國的分享經濟將加速多元化發展進程。目前,分享經濟已經從出行領域輻射到在線房屋共享、在線私家餐飲、在線二手交易、在線兼職打零工等新興領域,並且衍生出企業端分享市場,這些新興領域的發達,關乎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計,政府將有一系列鼓勵政策陸續出臺,分享經濟未來的發展將大大提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