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魚圖》裡的海怪,皆是古人想象中的動物

《異魚圖》裡的海怪,皆是古人想象中的動物

《異魚圖》中的海豨,也即海豚

《異魚圖》裡的海怪,皆是古人想象中的動物

海豚

清代畫家趙之謙的《異魚圖》作於咸豐十一年(1861)的溫州,畫中所描繪的是奇形怪狀的海洋生物:沙噀、章拒、錦魟、海豨、劍鯊、鬼蟹、虎蟹、馬鞭魚、琴蝦、闌胡、骰子魚、燕魟、石蜐等十五種,他寫道:“咸豐辛酉,撝叔客東甌,見海物有奇形怪狀者,雜圖此紙,間為考證,傳神阿堵,意在斯乎。”這一年,趙之謙三十二歲,來溫州避太平軍戰亂,同時為養家而謀職。

溫州靠海,海中物產給趙之謙帶來了新異的經驗,食用之後,更是感慨造物之奇,受此激發,便有了《異魚圖》。《異魚圖》中的海產肆意橫陳,自有一番蓬勃的生氣。趙之謙的好友胡澍在《異魚圖》的題跋中說:“圖異魚非好異也,他魚不待圖也”,誠如斯言,在這幅兩米多的長卷裡,其中最醒目的當屬半豬半魚的海豨,也即海豚。趙之謙寫道:“土人呼為海豬,魚身豕首,小者亦數百斤,肉不堪食,取以為油點燈,蠅不敢近。”豨和豚的意思皆是豬,趙之謙顯然並未親見,便畫成了豬的形狀,魚頭是肥面大耳長鼻,與豬完全相同,下半身卻是魚尾,並說用它的油來點燈,蠅不敢靠近。

《異魚圖》裡的海怪,皆是古人想象中的動物

《異魚圖》中的燕魟

《異魚圖》裡的海怪,皆是古人想象中的動物

燕魟

此外,值得注意的還有燕魟和劍鯊。燕魟是魟魚的一種,“魟凡五六十種,此為最奇”,趙之謙把燕魟畫得像鳥,其形貌頗為詭異。劍鯊“長嘴如劍”,或是鋸齒鯨的一種。其他海物點綴在這些龐然大物周圍,比如章拒即大章魚,琴蝦即皮皮蝦,闌胡即彈塗魚。這種題材,是國畫中極為罕見的。清朝初年的畫家聶璜繪有《海錯圖》,收入海洋動物三百餘種,其所作更接近於標本式的描摹,以工筆為主,不似趙之謙這般大開大闔。

《異魚圖》裡的海怪,皆是古人想象中的動物

清代畫家趙之謙(1829-1884)

趙之謙所在的時代,人們見知有限,以訛傳訛者居多,有人說海豚的內臟與豬完全一樣,這給畫家帶來一定的誤導。或者說,海豚靠近頭部的兩個肉鰭,被誤認作豬耳,而海豚的長嘴,遠望也似豬鼻,畫家未能親見,也只能把零星的知識碎片加以組合,故而在紙上造出了奇異的物種。最為典型的是《異魚圖》中的海豨,豬與魚的拼接,以及肥碩臃腫的身軀,見證著早期博物學的笨拙與侷促。

《異魚圖》裡的海怪,皆是古人想象中的動物

《異魚圖》中的章拒

《異魚圖》裡的海怪,皆是古人想象中的動物

章魚

下面是《異魚圖》的全圖,請把手機橫過來觀看——

《異魚圖》裡的海怪,皆是古人想象中的動物

趙之謙《異魚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