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二十七)

著名生命學家,東方生命研究院創立人潘麟先生撰寫的《家門沒上鎖》,於2000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首次出版發行後,便很快登上人文類暢銷書榜首,先後被國內各大圖書館收藏。2015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再版發行此書。

《家門沒上鎖》是潘麟先生的第一部生命學著作。該書是先生對人生的洞見和對生命的體悟,含有關於生命智慧的問答。

宗教的自私

曾有人說:“宗教是人類自私史上最重要的一章。”您怎樣理解這句話?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二十七)

這句話的確概括了宗教的很多特徵,它是對複雜的宗教行為進行洞察後的歸納。

的確如此,你不會找到比宗教更自私更充滿暴力的事情了。有很多次大型的戰爭都發端於對宗教的不同信仰。人類有時候真的是很醜惡的,僅僅因為你不信仰我所信仰的宗教,你就成了我的敵人,在找到藉口和機會的情況下,一定要把對方消滅掉。消滅對方純屬野蠻和暴力行為,可宗教徒卻會對他們的野蠻行為辯護說:我是在遵照神的旨意行事!

什麼神的旨意,神智稍微清醒一點的人都會明白,這完全就是人的旨意,是你將你的內在神性拋棄了以後,從自我中顯化出來的獸性和人性的驅使下的行動。無論你為你的野蠻行為貼上多麼神聖和好聽的標籤,你都逃脫不了智慧之光的籠罩。

宗教不僅熱衷於暴力行為,它還特別熱衷於推卸責任。無論它和它的信徒們都幹了些什麼,一律將責任推卸給那個設計出來的神身上,他們會四處宣揚說我們之所以這樣做,那是因為神靈喜歡我們這樣做,是神靈讓我們這樣做的。

宗教最大的自私表現在它的“無私”上,這句話表面上看來似乎很矛盾,自私就是自私,無私就是無私,自私和無私怎麼能相提並論呢?宗教假借神靈能十分巧妙地將自私和無私統一起來,它能將自私以看起來絕對“無私”的形式表達出來,它同時也能將無私打上自私的深刻烙印。

自私,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產物。人性中的自私是明朗的、清晰的,這就使它具有很容易的被識破性,並且極易得到糾正,它是陽光下的陰暗。但是,作為人類心目中信仰的宗教而言,它卻並沒有對世人真正起到無私與博愛的開示,透過它的宗教行為我們更多窺見的是它自私的一面。這種高揚博愛、無私與生命的幌子的宗教,以其神聖的光環死死地塵封了它的自私,以至於你一直只是虔誠地信仰竟沒有產生過絲毫的懷疑,以至於數十億的信徒終日頂禮膜拜而很少有人能產生一絲疑惑。這就是宗教最大的自私所在,它的自私深深地隱藏在它的“無私”裡面!以至於它的任何言行都被視為合理與合法!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二十七)

從宗教最根本的自私性上講,宗教本身就是一種虛偽,它以為自己是為繼承聖者的慧命而存在的。他們終日宣講的或是佛性,或是真主,或是上帝,但是他們遺忘了一點:神性是無法被任何形式,包括語言、文字或其他任何形式所能記錄下來、保留下來的。神性不染一塵,神性是活潑的、生動的,而不是僵死與教條!當釋迦牟尼涅槃以後,他所證悟的生命境界亦隨他而去;當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時,他所深深融入的神性境界亦隨他而去。人類不能因為有了這些開悟者的智慧,就以為自己可以坐享其成,來毫不覺悟地分享智慧的喜樂。只要你不覺悟,無智慧,即使你將聖者的言論記憶再精確,那都不會有任何開悟發生,對你來講,那只是一種身心的重負!宗教無法使一個不自覺的人成佛。神性是陽光,它可以照耀釋迦牟尼,也可以照耀你,陽光是一種外明,而神性則屬於一種內明,一個自行覺悟的人無須宗教亦可內明!宗教總是試圖用仁慈的語言、勸善的言論來磨滅你的覺性,來消滅你的洞察,它將你死死地釘在依賴宗教的信仰上,只要你依賴,那麼你就如同得到了一張進入天堂的門票,從此你就可以無所事事,靜靜等待昇天的到來,這是何等的荒唐與荒誕!

你以為在宗教的驅使下,那些信徒們真的在愛他們的敵人嗎?你以為他們真的是在幫助別人嗎?你以為他們真的在奉獻嗎?不,他們是在為他們自己,是他們祈求得到神靈更大的恩賜才對人們做出這些事情的,如果他們不是肯定了他們這樣做可以得到神靈更大的恩賜,他們斷然不會去愛他們的敵人,他們斷然不會去幫助別人。

愛、奉獻和幫助他人,本身是非常美的一種行為,本身是一種無私的行為,可在很多宗教信徒那裡,這一切都改變了它們原來的品質,一種深層的醜陋充滿了這些行為,玷汙了這些本屬聖潔的行為。

在寺廟,在道觀,在修道院,你能隨處見到一群不思勞動的自稱是修道的人士,他們整天呆在前人為他們建好的華麗大廈之中,心安理得地接受人們的供奉。你如果問他們,你們為什麼如此心安理得地接受著他人的財物供奉呢?他們一般會告訴你兩條理由:一是我們要集中精力修行,無暇去勞動工作,為了活命,我們必須接受他人的供奉;第二個理由是,如果我修行成道了,我會來度化他們一起成道,成道是世間所有的財物都無法比擬的,與度化他們成道相比,他們現在對我供奉的這一點財物真是微不足道。

太荒謬了!太詭辯了!神智稍微清醒一點的人永遠也接受不了這種謬論。你修道就修道,這是你個人的事,你沒有理由讓一個從不相識的人來供奉你的衣食住行,你的衣食住行應該由自己的勞動去解決。你成道了以後,度不度他人是你自己的事,即使你願意去度他人,這是你的自然慈悲的使然,它不能作為一種交易,你不能也沒有權力對他人說:因為我將來成道後也要度你成道,所以你現在應該供奉我。

一切都成了商業的交易,連度人和成道這樣一件聖潔的事情也成了交易,在這個世間,我們已經很難再找到真正神聖的事物了。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二十七)

讓我們來給“自私”下一個定義吧,自私就是一切行為,包括一切精神行為,都以自我為中心,這就叫做“自私”。

宗教是最難以聽取不同意見、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個東西,它最難容忍異議的聲音,它最難以容忍異己者。宗教很多時候使人封閉,所有的信仰體系都必然以排除異己為基礎,這就必然導致了宗教在先天裡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就是宗教最為醜陋與黑暗的地方!也是其自私性的最大表現!這也是為什麼一代又一代的宗教教徒只是清一色的馴服與頹廢,而很難從他們身上看出半點覺悟與覺醒的昇華氣象!

釋迦牟尼從來沒有想到神聖的佛性到今天卻已成了敗落的佛教!

耶穌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天國到今天卻成了基督教!

智慧在湮沒,聖人在流淚……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二十七)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