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提問來打動別人

如何通過提問來打動別人

工作中經常會有需要打動別人的時候,如果能夠用好提問的技巧,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麥肯錫管理諮詢師大島祥譽就是一個提問的高手,在他的新書《學會提問:麥肯錫工作法》中,他提出了兩個提問原則和兩個具體的操作方法。

第一個原則是保持尊重、共鳴和寬容的態度。谷歌公司內部曾經進行過一項調查,他們找出了那些超額完成目標的人,想看看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結果發現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具備尊重、共鳴和寬容的態度,這些人組成的團隊能夠建立穩定的信賴關係,所以團隊成員都可以自由地發表看法,從而有效調動成員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如何打造這樣的團隊呢?大島祥譽認為可以經常向團隊成員問四個問題:一是讓大家發發牢騷,問問他們現在在煩心些什麼問題;二是可以詢問大家的目標,讓大家回憶起自己是為了什麼在努力;三是可以詢問大家的強項,關注團隊中每個人的成長情況;最後就可以一起討論如何發揮各自的長處,達成團隊目標。大島祥譽表示經常探討這四個問題,就可以培養出擁有尊重、共鳴和寬容態度的團隊,從而提升團隊表現。

第二個原則是不做主觀判斷,多問“為什麼”,少說 “怎麼會”。有這樣一句話:“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冷漠。” 大島祥譽認為,這句話也可以用在工作上,在進行溝通時,要儘量避免冷漠的表達,做出有“愛”的提問,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重視,才更容易配合你完成工作。比如對方沒有做好你拜託的事,不要直接問他怎麼會這點事做不好,這樣的提問含有“對方能力很差”的意思,只能表現出你的責怪,解決不了問題。實際上,對方可能只是沒有認識到這個任務的價值,所以比起用“怎麼會”去質疑他,不如用“為什麼”去引導他,比如你可以問對方會這麼決定是為什麼,來找出原因。

瞭解了這兩個提問原則,接下來為你介紹兩個具體的場景。

第一個場景是工作夥伴犯錯了。大島祥譽認為,事情已經發生了,去指責對方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比起關注是誰做的,更應該關注能學到些什麼。比如,下屬抱怨工作不順利,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問他有沒有采取正確的方法。但這樣的提問其實就帶有責備的意味,好像下屬不夠聰明、採取的方法不對,更好的問法應該是問他遇到了什麼障礙,一起探討如何解決。這樣提問更容易引導對方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去為自己辯解。要注意你的目的是打動對方,所以要從平等的視角出發,提出有思考餘地的問題,這樣才能增進互相的理解和信任。

第二個場景是需要勉強別人做一些事。大島祥譽認為,這種情況下,恰當地提問可以讓對方更容易接受。在問對方能不能做這件事之前,你可以給出一些選項,為對方分析一下利弊,然後激勵他做出更好的選擇。比如,你的公司要對某項服務漲價,你要去和顧客說這件事,就不能只說要漲價,而應該給出備選項。

你可以這樣說:價格上漲了之後,他可以選擇繼續使用A服務,或者也可以選擇和更便宜的B服務。不過雖然A服務漲價了了,A服務的後期維護也變多了,讓人可以更加安心地使用,更便宜的B服務呢,就不包含後期維護的費用,然後問他想選擇哪個。這樣一來,有了選項可以比較,對方就更容易接受漲價的信息了。

那麼如何“激勵”對方做出你想要的選擇呢?你用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後對症下藥。比如,你想要勸說同事為貧困兒童捐款,就可以先從側面問問他相關的內容,比如有沒有看過講貧困兒童的紀錄片,覺得這些片子怎麼樣。如果對方表現出同情,你就可以乘機提出捐款的事,並通過故事打動他,告訴他之前捐款的愛心人士每年都能收到孩子的感謝信等等。如果對方比較看重金錢,沒什麼觸動,你就可以列舉一些實際的好處,比如公益捐款能夠合法避稅等。大島祥譽表示,很少有人能明確說出是什麼在激勵自己,所以通過提問來觀察對方,再根據回應進一步進行勸說很有必要。

以上就是書裡提到的兩個原則和兩個具體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