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為何如此著急赴港IPO?

早在去年以來,市場上一直流傳小米估值千億,即將上市。但傳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始終雷聲大雨點小。

昨天,多家外媒集中爆料:小米將在本週內在香港IPO,如果一切順利,將在5月2日申請,6月底掛牌。如此赴港上市,小米終於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控制利潤、剋制貪婪,早已是雷軍在小米內部多次提到過的價值觀。不同尋常的是,今天,小米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鑑於港交所4月30日開始實施新修訂版本的《上市規則》條文,小米或將成為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第一股,並且將會是2014年以來全球最大的IPO。根據此前外界的消息,市場對小米的估值在650億至700億美元之間,而小米在香港完成上市後或以CDR(中國預託證券)方式“回A上市”。

小米為何如此著急赴港IPO?

同股不同權無非就是一家公司在股權管理架構中,給予部分股東與其持股量不成比例的投票權或其他相關權利。在這種股權架構中,公司可以向市場釋放更多流動性,同時股東可以用更少資金獲得更多投票權,進而保持公司控制權。

作為一家國內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小米公司赴港IPO的消息自然而然引起了行業的關注,在經歷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之後,國內類似小米公司同樣體量的科技以及互聯網公司並不在少數。

如此急於赴港IPO,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在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下,科技與互聯網公司必須通過上市的方式來獲得更大規模的融資,資本對於科技與互聯網公司的投資是通過直接注資的方式來實現回血。

因此,看似較為直接地實現了眾多科技及互聯網公司,但實際上,企業做大了恐怕也只有上市一條路吧,畢竟體量太大,一般的路走不下去,也無容身之處。除非重新再把市場做小,不然也就只有上市了。

小米為何如此著急赴港IPO?

一旦上市,也便意味著相關的財報數據、經營業務數據即將公之於眾,一旦這些數據出師不利的話,投資者便會反對投票,市場的數值就會下降。

因此,上市儘管能夠給公司發展帶來更大的機會,但是同樣給經營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沒有上市的時候,大可不必將自身的業務數據和經營狀況公開,但是等到上市之後,時機早已成熟,就順其自然定期公佈數據,並不斷鼓舞投資者的信心才行。

曾經如此糾結,如今卻加快進程

眾所周知,手機市場一直以來似乎都不太景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有此以來的首次衰退,今年的下滑速度也逐漸加劇。在如此行業的大背景,重蹈覆轍的小米也面臨著中高端市場難以突破在印度市場用虧損衝量等問題,這些無疑都是其業務的潛在風險。這個很大程度上要看經濟發展,經濟好的時候,大量公司盈利,基本上股民整體上就會盈利為主,反之就虧錢。

小米為何如此著急赴港IPO?

與此同時,雷軍早已把小米定義為互聯網企業,但迄今為止,小米還沒有一款席捲全網的互聯網應用,而小米在招股說明書中特別提出的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似乎還在路上。因此,小米選擇在今年上市,被認為是最合適的好時機。

最大IPO能否支撐千億估值?

在小米招股書上可以看出,雷軍曾一直強調將小米定性為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小米有著自己獨特的“鐵人三項”商業模式,由三個相互協作的支柱完成,分別是硬件、互聯網服務和新零售,其收入也主要來自這幾個業務板塊。

值得滿心歡喜的是,手機對小米總收入的貢獻從2015年的80%降到了2017年的70%,而小米的月活躍用戶數達到了1.9億。這也給雷軍將小米定性為“創新互動的互聯網公司”有了更多一點的底氣。

小米為何如此著急赴港IPO?

為了搶佔IOT,立足硬件市場,小米通過投資構建了自己的生態鏈體系,同時投資了90多家生態鏈企業。在年初的“2018小米生態鏈家宴”上,雷軍和臺下的生態鏈企業CEO們做了他關於互聯網的最新感悟分享。他把小米定義為新經濟公司,強調“保持高增長、連續高增長很重要”。雷軍還表示“在未來,我們一定要融足夠多的錢,投到先進製造業、智能製造、先進材料新工藝,認認真真紮根製造業,把新國貨進行到底。”

同樣新經濟企業也存在巨大挑戰。其業務模式和價值是否能被充分認可目前難以預測,與傳統行業不同,相比當下的盈利數字,這些新經濟公司的價值更要看成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