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帶你看展覽|這些長衫講述了香港百年時尚的變遷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海報

(雅昌藝術網訊)2018年4月17日至2018年7月17日,“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展出。本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廳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共同承辦,由廣東省博物館公眾服務部主任段小紅擔任策展人。

本次展覽分為香港女裝長衫的歷史沿革、香港的長衫因緣、長衫的縫製、長衫潮流下的香港商品廣告四個部分,通過過包括來自香港的精美長衫、長衫製作工具和帶有長衫元素宣傳品在內的205件套藏品以及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的展示,講述清末至今以香港長衫為主題的香港女性服飾的沿革和演變,長衫行業的變遷,長衫的製作工藝以及一個世紀以來香港女性與長衫的精彩故事,品味香港百年時尚韻味,感受香港社會和女性地位之變遷。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長衫演變史

長衫,也即旗袍,旗袍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女子流行服飾的總稱,而“長衫”,則是香港人對旗袍的稱謂,具有地道的香港地方文化韻味。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中,長衫是更加普遍的稱謂。長衫原指男裝中式長袍,在廣東一帶沿用已久,及至二十年代通用於男女裝中式袍服,一直是香港普羅大眾和長衫裁縫師傅間的日常用語。香港女性穿著長衫的風潮肇始於內地服飾文化的改變,特別是五四運動期間女穿男袍的現象,以及1929年國民政府確認長衫為禮服的規定。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覽現場

由於這種新式袍服類似廣東女性慣穿的“衫”,只是衫身加長了,時人便稱之為長衫。“cheongsam” 專指女性的旗袍,是從長衫粵語發音音譯而來,早已被收入牛津英語字典。香港長衫於二十世紀中葉進入黃金盛世,創造了不朽的傳奇,在過去一百多年裡,香港女裝長衫兼容幷蓄,歷久常新,深刻地反映了香港社會的發展和女性地位的變化。

在香港,“長衫”原本專指大褂款式的男性服裝,把這種女裝袍服稱為“長衫”,較“旗袍”更能反映女穿男袍的文化起源,透露出更深層的文化意義。

綜觀海峽兩岸均採用“旗袍”的稱謂,只有香港交替使用“長衫”和“旗袍”,因而“長衫”一詞散發出香港獨特的文化氣息。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覽現場

香港長衫的發展很大程度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

20世紀30-40年代是上海旗袍的發展高峰期。30年代初,緊窄腰身和突顯身段曲線的旗袍已在上海大行其道,造就了大批旗袍裁縫。

30年代末,上海和廣州相繼淪陷,兩地裁縫因逃避戰禍赴港,為香港長衫行業本土化自主發展帶來契機。至40年代後半期,內地政局動盪,更多上海裁縫跟隨江浙地區主顧移居香港執業和授徒,香港長衫行業工藝水平顯著提升,為50、60年代高峰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做長衫的工具

二戰結束之後的香港百廢待興,1950至1960年代的長衫也以追求簡約為時尚,單色或印有抽象圖案的長衫大行其道,剪裁更為貼身,下襬收窄,更突出女性身體的曲線。60年代中期後,由於香港西式成衣製造業的發展帶來的衝擊,加上1967年暴動後大批長衫老主顧移民海外,客源流失,令香港長衫行業陷入低潮。

70、80年代香港長衫雖不再普及,但仍獲小眾擁戴,這時期的香港長衫細緻講究,造價不菲,因而香港人逐漸把長衫與上流社會女性聯繫起來,令長衫更顯矜貴。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覽現場

20世紀末,在國際時裝界的“中國風”熱潮下,香港長衫翩然迴歸。今日的香港長衫既承襲傳統亦有所改良和重塑,體現出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特色和獨特的審美觀。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綠地樹影圖案中袖單長衫

這件長衫面料本身的圖案設計巧具心思,圖案本是印在布匹的兩端。縫製此長衫時,需將布匹的其中一端覆蓋過來,縫合成衣身的前後片,這樣兩端的圖案恰好地顯露在裙襬前後位置。整件衣服為全手工縫製。領子內側有白布,有汗漬時可拆下來更換。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透視長衫紫藍地短袖尖角圖案透視單長衫

透視長衫在30年代極為流行,以鏤空和透視的化纖織品做成,需穿襯裙。這件長衫面料幅寬足夠,所以衣身連袖,無需另外駁布。領子、袖口、衣襟及裙沿為人工雙色滾邊。加在中間的黃色滾邊特別細且寬度一致,縫製難度尤其高。花紐採用了與滾邊相同的黃、藍兩色,形狀與面料上花紋的尖角相呼應。領子內側有白色花邊,可拆除換洗。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白地印藍花十字袖單長衫

這件白地印藍花十字袖單長衫衣料幼滑纖薄,碎花圖案雅緻,是50、60年代香港夏日流行的圖案,普遍用於上班服和常服。袖子分前後幅裁開,接合處略呈弧形,與肩膊的曲線吻合。由於肩袖相交處的縫痕彷如十字,因此稱為“十字袖”,用於短袖和蓋袖,50年代受西方立體裁剪法影響而開始流行。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湖水藍手繪圖案肩開無袖夾長衫

長衫是香港選美活動的重要服飾,1946年“香港小姐競選”已有長衫環節。1973年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又稱“無線電視”)接手主辦後,參賽者仍會穿著長衫晚禮服出場。這件長衫出自蒙嘉模師傅的巧手,面料為纖薄雪紡,給人飄逸之感。圖案風格近於速寫,先繪後裁;開衩較高,方便展露美腿。羅朱玲玲女士於1977年穿著這件長衫競選香港小姐奪冠。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人字襟釘亮片露肩夾長衫

這件禮服長衫在傳統上加入創意,包括“背開式”高立領,展露兩肩和上背。左側從大腿以下開衩,開衩處綴上透視百褶裙。雪紡面料釘滿珠片,華麗奪目。二零零二年影星楊紫瓊女士曾穿著這款禮服出席第55屆康城電影節。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粉藍地織繡新界鄉議局標誌短袖夾長衫

這件長衫出自香港設計師劉玉蓮,厚身絲質面料飾有香港法定諮詢組織─新界鄉議局的標誌。深藍色緞邊內嵌黃色芽邊,領口綴有一對雙色花紐。這件長衫的主人廖書蘭博士於1997年至今歷任新界鄉議局議員。新界鄉議局的女議員於2010年開始穿著長衫制服。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香港真光中學冬夏季校服

香港真光中學的前身為1872年由美國人那夏理女士建立創立於廣州的真光書院,1935年遷至香港,成為本土名校。1930年以後,該校校服為藍色麻質布長衫,1940年代改用陰丹士林棉布,時至今日,真光中學依然以長衫作校服。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上海洪昌服裝店”的度身單暨發票

裁縫在替顧客做衫前,先會在訂單上記錄衣服的名目、款式、尺寸和件數。由於衣料由客人提供,為免出錯,裁縫會在衣料上截下小塊,並釘在訂單相關條目上,方便隨時核對。此度身單暨發票印有香港仔漁暉苑的住宅地址,應為家庭式裁縫作坊。70年代以後,香港很多長衫店結業,不少長衫師傅將裁縫坊開在家中。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陰丹士林布宣傳單張

陰丹士林是一種源自印度的染料,有不同顏色,但以藍色最常見。中國廠商以此染料染製出陰丹士林色布,以不易褪色為號召,在30至40年代盛行一時。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源和洋行年曆廣告畫 1934年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香港月份牌大王關蕙農的兒子關祖謀所繪,由香港亞洲五彩石印局印刷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些长衫讲述了香港百年时尚的变迁

興記書莊年曆廣告 1920至1930年代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上海的月份牌名家杭樨英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