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有求處,不求

於有求處,不求

於有求處,不求

於有求處,不求

於有求處,不求

大多數人都在追求物質豐盛的生活,因此,人很難說出這樣的話:“我不求什麼了。”而有的人,選擇了不求,卻反而得到了生活的厚待。

明代高僧蕅益大師傳下了《十不求行》(也稱《十無礙行》),就是要告誡我們:不求,反而能掃清追求的障礙,成為人最高的追求。《十不求行》中,有七條對現代人的意義尤為重要。

於有求處,不求

念身不求無病

蕅益大師認為:“身無病則貪慾乃生。”無病無痛容易使人放鬆警惕,揮霍身體能量。相反,病痛恰恰能提供給我們一個反省的契機:以前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有問題?

究心不求無障

“心無障則所學躐等。”“躐等”就是僭越序列,不按部就班的意思。人生活得越久,各種陋習積累越多。修心養性,只能一步一腳印,層層通關。

於有求處,不求

謀事不求易成

“事易成則志存輕慢。”成功來得太容易,往往使人輕飄飄而不知進取。做事太順利,與其說是上天在眷顧,不如說是命運在設套,還不如一開始千難萬難、吃一塹長千智來得痛快踏實。

於有求處,不求

交情不求益我

“情益我則虧失道義。”朋友不可用來佔便宜,而要珍惜。“六波羅蜜”告訴我們,對朋友要多“佈施”:

佈施財為下,佈施勇為中,佈施法為上。

於人不求順適

“人順適則內必自矜。”朋友之間,尚且不能要求一切盡如己意,何況與陌生人相處?以為所有人都要對己友好,這種想法相當幼稚。

於有求處,不求

見利不求沾分

“利沾分則痴心必動。”凡所獲利,必求均沾,是斤斤計較的愚痴之人。適當讓出一些利益,維持團隊協作,所能得到的是利益關係的長期存在。這就是“以疏利為富貴”。

被抑不求申明

被人打壓,“不求申明”不是一味容忍,是被誤會而遭非議、謾罵,則大可不必再逞口舌之辯。息事寧人,以退為進,公道自在人心。

於有求處,不求

不求並非指不做一事,是不求事事如意,而選擇最難做的事。正如蕅益大師在《十無礙行》的跋言中說:“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韝者。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煅不致精,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

於有求處,不求

世間之事,有緣而來,無緣而去。

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盼也無用,求也無益。

有緣,不推,無緣,不求。

人世間的事情勉強終歸不能如意,強求勢必不會甜蜜。

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世事,如此,努力無悔,盡心無憾。

於有求處,不求

觀 |《漢方》範澤君制 張勇裝飾

鏈 接

於有求處,不求

摶 |《詠鐸》鬱建超制 褚超裝飾

鏈 接

於有求處,不求

於有求處,不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