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說法(中)

南懷瑾老師: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說法(中)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說法(中)

本文摘錄自 《莊子諵譁》

庖丁解牛的故事說完了,道理還沒有完。最重要的一點,他說那個殺牛的技術,已經是達到道的境界。任何一種專長的技術,進化到神化的境界,是不用頭腦不用肉體的官能,完全是神行,是精神一致自然來的。譬如大的藝術家,大的文學家,乃至高明的外科醫生,他的醫道到了最高明的地方,下刀不一定都是用眼睛盯著看的,刀到了多少深淺程度,他的意識已經感受到了。他說“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只用神,而不用眼睛了。這個神不是眼神的那個神了,是精神的神,超乎物質官能的。所謂“官知止而神欲行”,他說技術到了最高近乎道的境界,進入精神的領域裡頭,四肢官能想停止,而這個神的境界“欲行”,連綿不斷了。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這個庖丁以殺牛的技術,說明了一個大道理。他說當我技術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時候,這個刀下去到牛身上,不是呆板的,不要用普通的腦筋思想,那個刀順著牛身體的結構,依乎天理而欲行,很自然就滑下去了。“依乎天理”,這個天理就是人要有天理良心這個俗語。實際上所謂天理,就是天然的這個道理;一個物質天然的紋理,都是順其自然,依乎自然。“批大郤,導大窾”,就是牛身體大關鍵的地方。譬如說膀子啊!肚子啊!腿子啊!在這些大關節空隙的地方,順著經脈的流行,一刀下去把它解脫開了。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一句話“因其固然”,那些生理有它當然的關鍵地方,自然解脫開了。大要緊的關鍵解脫開了,細節自然解脫開了,所以他講一句結論,“技經肯綮之未嘗”,技術所經過的,就是這個刀下去經過枝節的地方。這個技也代表技術,也代表枝節的地方,就是現在我們講神經叢,一個大關節的要緊的地方,“肯綮”是關鍵。他說當技術已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哪一條神經,哪一塊肉,“之未嘗”,我腦子裡都沒有注意了,順著刀勢就下來。等於一個雕刻家,順那個石頭的紋理,木頭的紋理,自然就刻下來了。“而況大軱乎!”他說大的骨頭,大的阻礙的地方,刀子在旁邊一溜就轉過去了,解脫了。現在大致解釋這幾句文字,重點要注意庖丁講殺牛的道理,實際上與做人做事道理一樣。

所以人世的道理,到達超越的境界,不管你怎麼樣做事,做領導人,或者被人領導,要解決一個問題,也就是依乎天理,用自然治世。“批大郤,導大窾”,關鍵要點的地方解開了,整個事情就辦好了。但不是勉強做的,是“因其固然”而來,所以這些枝節的地方根本不理。不是不理,是順其自然,枝節的地方跟著關鍵的地方就解開了,也根本就沒有阻礙了。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告訴梁惠王說,我現在這一把刀,用了十九年,沒有換過,這一把刀殺了數千頭牛了。他說你看我這個刀刃,鋒面像新的一樣,沒有缺口,鋒利得很。這個道理說明得很深刻,就像我們小的時候,學寫毛筆字,不會寫字的嫌筆不好,不聽話,換一支最好的筆,買來幾千塊的進口貨,寫了幾個字好討厭,我要向這一邊,它偏要向那一邊。同樣道理,這個庖丁解牛,不會殺牛說刀不利,如果技術到了最高點,修養到了最高點,最壞的筆,可以寫最好的字。真的書法家還喜歡用壞筆寫,寫出來神韻還超過那個新筆寫的,那已經不是寫字了,就是莊子說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到了神化的境界。

他現在講到殺牛這一把刀,也是同樣一個道理,同時也說明會寫文章的人,怎麼寫都好;寫不好的人,挖空心思也寫不好。一個才俊高的人,處理國家大事也好,處理個人的事也好,乃至做菜也好,都會做得很好。會做菜的人,隨便一個蛋一點油,一點鹽巴,炒出來都很好吃;像我們不會煮菜,花生米都炒焦了的。這個意義很深,要我們自己去體會。所以說,在乎自己意境的造詣高不高,不靠工具的好壞;做人處世是看你智慧高不高,修養高不高,不靠環境條件的幫忙。

下面他加以發揮。

“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的文章,影響我們文化最深厚,所謂文學、詩詞,乃至寫大文章,像“刀刃若新發於硎”這一句成語,“遊刃有餘”這四個字,都是出在《莊子》。“彼節者有閒”,他說牛身上那個關節,不管多嚴密的,都有空隙。古書上這個“閒”字,和“間”通用。“而刀刃者無厚”,可是這把刀的鋒利,在我手裡已經變成沒有厚度了。譬如我們兩個指頭捏得很緊,都沒有縫,你說有沒有縫?還是有!厚的東西在這個指頭縫過不去,可是非常非常薄的,在這裡一拉就過來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任何嚴密的事情,都有缺點,都有空隙,同人體上的、生物身上的關節一樣。“而刀刃者無厚”,而我用的這個刀呢?在我手裡變成沒有刀了,那麼空靈,沒有空隙的地方都可以進去,何況還有一點點空隙可進!所以他說:“以無厚入有閒”,我以這一把無形沒有厚度的刀,進入那個空間的地方去,“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恢恢乎”,是形容詞,那是舒服、瀟灑、從容。他說,我這一把刀隨便在哪個關節沒有空隙的地方,“遊刃”,那個刀好像在物體上游泳一樣,很輕鬆很自在的就過去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因此這一把刀我用了十九年,還同剛剛出爐的新刀一樣。

這句話就是重點,我們為人處世,永遠保持剛剛出來的那個心情。譬如現在你們是年輕人,我們老年人也都是年輕過來的,年輕人一出校門滿懷的抱負,滿懷的希望,但是入世一久了,挫折受多了,艱難困苦經過了,或者心汙染了變壞了,或者本來很爽直的,變得不敢說話了,或者本來很坦白的,變成很彎曲的心理,本來有抱負的,最後變得很窩囊。一般認為,社會的環境影響了一個人,實際上懂了莊子這個故事的道理,就是說,社會的環境不足以影響我們,如果自己有獨立的造詣修養,使精神超神入化,在任何複雜的世界,任何複雜的時代環境,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也永遠保持開始出來那個心情,這是最高的修養。

中國儒釋道三家,有個名稱叫做永遠保持“初心”,就是最初在開始的那個心理狀況,人能夠永遠保持“初心”,很純潔,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染汙,永遠保持那個光明磊落、坦白純潔,如老子所講的“如嬰兒乎”!那就是莊子所說的這一把刀,永遠不壞,永遠常新的道理。他說明了這個要點,同時我們要了解這個原則,對於我們生命的修養也是一樣。

我們人為什麼容易蒼老呢?因為受了外界一切的影響,而產生情緒的變化,慢慢由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了。所以修道處世就是莊子庖丁解牛的道理。雖然處在很複雜的世間,批大郤,處理大關鍵要看大要點,自己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像這一把剛剛出爐的刀一樣,不硬砍,不硬剁,不硬來,永遠保持生命的健康,永遠保持自己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