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下鄉”推進鄉村振興

日前在江西贛州市、上饒市等地農村調研發現,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江西農村正呈現新“三下鄉”熱——規劃下鄉、創客下鄉、資本下鄉。新“三下鄉”有效提升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科學性、推進質量和速度。

基層幹部建議,對新“三下鄉”要進行宏觀考量,形成系統的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引導推動更多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全面保護農村資源,拓展農村農業功能,帶動“三農”發展。

規劃下鄉精準村莊形態

——統一規劃,明晰鄉村功能。

在上饒市婺源縣,29個美麗鄉村建設樣板村被分為景觀觀賞型、文化傳承型、休閒服務型和生活舒適型村莊四類,當地聘請了規劃專家進行設計。僅發展鄉村遊,當地就規劃有明清古民宿旅遊村、現代農業觀光體驗旅遊村等。

在各村莊發展規劃基礎上,當地還進一步串點成線,構成了全縣鄉村休閒遊觀光線和戶外運動線,使各鄉村遊景點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婺源縣規劃局副局長程德欣概括當地正在進行的鄉村規劃說,規劃跟著目標走、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宜遊則遊、宜文則文、宜農則農、宜居則居,不搞一刀切。”

——產村融合,新村新產同步。

修建理學文化廣場,建設汙水處理設施,引入超市、共享單車,復活傳統手工製造業,建設萬畝蔬菜基地……理學家周敦頤後代居住的贛州市大餘縣周屋村,請來贛州、深圳的兩家設計公司對新村的生產與生活同步規劃;新村基礎設施強化、文化保護與產業開發相得益彰。

——多規合一,減少規劃衝突。

在上饒市橫峰縣,通過引入專業機構和政府部門、村民理事會、村民共同規劃設計的模式:大到全縣村莊佈局、功能定位,小到村落形態、建築風貌,全部進規劃,實現了村莊、產業、土地、旅遊、環境、公共設施配套“六規合一”。

“宏觀上避免各部門重複規劃和內容衝突,減少規劃浪費;微觀上使宅改、村莊建設和生態,以及村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等得以通盤考慮。”橫峰縣城鄉規劃局副局長陳新強說。

——三產融合,規劃仍需加強。

瑞金市委農工部部長鬍水林等部分基層幹部認為,目前鄉村規劃中產業特別是農村“三產”融合的規劃仍待加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將確保糧食安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鄉村產業結構調整綜合考慮,對現代農業與鄉村旅遊、養老服務業等進行融合規劃。

創客下鄉提升振興質量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農村、農業提供的就業創業市場越來越廣,逐漸吸引包括企業家、鄉村能人、外出打工農民等創客下鄉進村。政府政策引導和鄉村產業發展,吸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並帶動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的趨勢初步顯現。

——返鄉創業,鄉賢引領。

——就地務工,村民迴流。

走進周屋村,蔬菜大棚和“家庭車間”一片忙碌。除了2000多畝蔬菜基地用工外,周屋村還利用集體土地建起了電子、食品加工等“家庭車間”。全村在外務工的村民由過去4000多人減少到300多人,去年全村戶均收入達到5萬多元。在婺源縣江灣景區和篁嶺景區,企業開發景區和農業產業,村民則參與景區配套服務工作及旅遊相關產業經營,實現就地宜居宜業。婺源縣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王暉介紹,婺源縣全域旅遊的發展,使得全縣37萬人口中的11萬人實現家門口創業就業,鄉村資源的產業潛力和承載力得到顯現。

——打破身份,能人新路。

下鄉創客中還有部分原來身處事業單位的“體制內”人員。在橫峰縣和婺源縣,兩位學校行政管理人員王寒、曹錦鍾,一個“業餘兼職”、一個辭去公職回到家鄉投入鄉村產業開發,成為農民信任支持的致富帶頭人。

從橫峰縣王家村走出去的王寒,以江西好客王家農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身份謀劃王家的鄉村產業經營。如今王家這個小小的百人村莊,已經由傳統的鄉村變成擁有蔬菜種植、鄉村遊和戶外拓展基地等項目,年經營收入超過百萬元的新型村莊。“鄉村建設和產業振興,給了我發揮更多才能的平臺和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王寒說。

——聚人興業,仍期政策。

部分基層幹部認為,吸引創客下鄉仍需政策體系支撐。大餘縣新城鎮黨委書記李星發說,政府要為下鄉創客搭建平臺,形成土地、財稅、創業服務等專門的政策支持體系。橫峰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必良建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在職人員遴選,以及事業單位招考等多途徑為鄉村引進人才。針對鄉村發展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就業培訓等也需進行規劃實施。王寒提出,在最終決定放棄“體制內”身份之前,能否像鼓勵科技人員創業一樣,給像我這樣的創客下鄉保留一定時限的事業身份?

資本下鄉加速鄉村轉型

新“三下鄉”推進鄉村振興

▲ 江西省瑞金市葉坪鄉田塢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的工作人員在打理蔬菜種植區 彭昭之攝/本刊

在鄉村振興政策引導和市場預期雙重作用下,社會資本不僅流向農業,而且流向村莊建設、鄉村旅遊、鄉村環保等領域。

——政策引導,社會資本瞄準鄉村。

贛州市瑞金市去年以來出臺政策大力發展蔬菜、果業、油茶產業。山東壽光中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瑞金投資建設中興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用地2000畝,總投資1.2億元,將建成20萬平方米蔬菜大棚、5座冷庫和6000平方米加工、倉儲及檢測中心。

生態宜居的目標和保護農村生態功能,為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環保領域提供了機遇。截至目前,專業從事城鎮環保方案制定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江西金達萊環保公司,已先後投資5億元,在江西250多個鄉鎮安裝汙水處理設備540多套。

——模式創新,拓寬資本下鄉來源。

婺源縣結合宅基地制度改革,出臺政策鼓勵認養明清古建築、出租閒置農房,併為農房出租辦證,促進了民宿領域創業熱。截至去年11月,婺源全縣民宿達到95家,吸引社會投資約4億元。婺源縣還鼓勵企業和社會人士會同村民,以眾籌模式為藍本認領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賦春鎮上嚴田村就與廣州利湟鄉村投資有限公司達成協議,由企業投資8.5億元進行整村開發。

——產業帶動,村民資本有效盤活。婺源縣篁嶺村通過集體建設用地徵收、土地流轉和農房置換,全面盤活古村資產,建成為日接待遊客最高達2.4萬人次的4A級景區,村民年人均收入從3500元提高到2.6萬元。大餘縣大龍村丫山景區,通過入股分紅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去年村民通過直接出資,農房、土地折價入股,以及出租、委託經營等方式加入運營,全年籌集股金3000餘萬元,獲得收益和分紅450餘萬元。

——開放引資,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

當下,農業產業依然是“投入高、週期長和風險大”的產業。吸引社會資本下鄉投資農業產業,有助於實現土地集中集約化生產經營,帶動更多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向鄉村,促進農業產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產業生產效率和質量。但部分基層幹部表示,吸收資本進入的同時,既要警惕土地資源過度集中於資本,造成農民“失地”後缺乏有效保障的問題,還要防範資本下鄉經營不善或“掛羊頭賣狗肉”,隨意改變土地用途,損害農民利益的風險。“土地制度不改變,農民利益不受損,前者容易做到,後者需要更多探索。”婺源縣委書記吳曙說,政府應在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更多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