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杭州人從來不吃“杭州小籠包”?小籠包身世揭祕

社長說

先科普一下小籠包和湯包的區別:32A和36D。

●●●

為什麼杭州人從來不吃“杭州小籠包”? | 探物

在全國的大多數城市,杭州小籠包的門店都不少見。如果提到拉麵想到蘭州,提到小籠包便會聯想到杭州。店內一般主營小籠包,餛飩和豆漿這些小吃。

作為中國人,即使沒有吃過杭州小籠包,肯定也看到過或聽說過,但是,遍佈全國的“杭州小籠包”店真是杭州人開的嗎?

為什麼杭州人從來不吃“杭州小籠包”?小籠包身世揭秘

誰在經營“杭州小籠包”?

如果你某天到杭州旅遊,想嘗試一下聞名天下的杭州小籠包,那印象恐怕會被顛覆。杭州本土的小籠包和你在外嘗過的小籠包完全不同,真假杭州小籠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究竟是小籠包,還是小肉包。

為什麼杭州人從來不吃“杭州小籠包”?小籠包身世揭秘

全國各地“杭州小籠包”店內賣的小籠包

在全國聞名遐邇的“杭州小籠包”多用發麵,嘭嘭的白麵裹著肉汁四溢的豬肉內陷,一屜小包子吃得人一本滿足。

但真正的杭州人見到那些所謂的“杭州小籠包”,往往頻頻搖頭,因為杭州本地人一貫吃的小籠包是這樣的:

為什麼杭州人從來不吃“杭州小籠包”?小籠包身世揭秘

正宗杭州小籠包真身

死麵,薄皮。吃時必須貫徹一個口訣:“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再喝湯。”

小心翼翼將小籠包蘸取醋汁,放在勺上,咬開底下的口子用力一吸,先將鮮美的湯汁灌入口中,再將剩餘的小籠包整個放入嘴中,咀嚼嚥下,一氣呵成。

那麼,為何杭州小籠包在杭與在外有這麼大的區別?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人。全國各地街頭巷尾常見的“杭州小籠包”的經營者並非來自杭州,他們是浙江嵊(音同剩)州人。

嵊州人之所以用杭州小籠包這個名字開店,是因為嵊州的“嵊”字有點生僻,難以被外人記住。杭州就不一樣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幾乎大家都聽過,用上杭州的招牌能夠吸引食客,於是人們就紛紛效仿。

杭州小籠包就這麼出名了,但其實,它只是“嵊州小籠”的代名詞。

據統計,在全國各地經營小籠包的嵊州人超過5萬人,小籠包已成為嵊州第三產業中的重要支柱,僅在北京就有2000多家嵊州人開的小籠包店。在美國唐人街、東南亞、港澳地區都有嵊州小籠包店的身影。

嵊州小籠包也分兩種:麵粉不發酵、內有湯汁、皮薄顯半透明的,被稱為“緊粉小籠包”;麵粉發酵、內無湯汁、富有嚼勁而筋道的,被稱為“發粉小籠包”。

發粉小籠包,白白軟軟的麵糰裡是鮮肉餡,鬆軟鮮美,兩口一個。在全國各地常見的往往是發粉小籠包。

為什麼杭州人從來不吃“杭州小籠包”?小籠包身世揭秘

正宗杭州小籠包的身世之謎

學會分辨“杭州小肉包”和杭州小籠包之後,不僅好奇,正宗杭州小籠包究竟從何而來?

有一種觀點認為,杭州小籠包其實繼承了開封灌湯包。

開封灌湯包子用死麵製作,麵皮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以水和餡,使包子內部充滿湯汁,同時保證口感清爽。杭州小籠包拷貝的正是古代開封的工藝。

從杭州本土的其他食物上也能看出杭州與中原地區的聯結。杭州出名的麵食片兒川,最合時宜的竹筍被請到熱氣騰騰的碗中,蓋上雪菜,鮮美可口。雖然筍片和雪菜都是江南專屬的味道,但在湯頭短暫汆熟的麵條做法,顯然有著北派面做法的影子。

為什麼杭州人從來不吃“杭州小籠包”?小籠包身世揭秘

但也有另一種觀點卻對這種南北承繼的說法做了批判。

北宋之前建都都在北方,南宋臨時遷都臨安,順理成章會將北方的烹調方式帶來,所以杭州和開封的關聯是無法抹去的,但是,美食的演變並不能一筆帶過。

開封灌湯包的陷加了水,但杭州小籠包裡藏著的則是肉皮凍;再比如西湖醋魚這道菜,河南用鯉魚做食材,但到了杭州就變成了草魚,魚上的焙面也不見蹤影。

可見,不能說杭州的食物就完全繼承了開封,小籠包就是灌湯包的變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美食來到當地,經過多年的演化,早已帶上了地道的本土味道。

為什麼杭州人從來不吃“杭州小籠包”?小籠包身世揭秘

經典杭幫菜

杭幫菜有個特點,特別喜歡給自己套個帽子。

不少名菜聽起來都有些高大上的故事。這多少顯得有點不自信,好像光靠色香味不足以唬到人。

如果要深究,那些披著故事的杭州名菜,有些並不是杭州本土生的,確實是外來貨。比如叫花雞,是常熟的。常熟的叫化雞自古有之,至今用的仍是荷葉和酒罈泥封裹。

不過,地道的杭幫菜還是有的。龍井蝦仁,創於百年前的民國初年,絕不是受北方菜系影響;春筍步魚也是,只是因為食材的稀有,很多店都絕跡了。

為什麼杭州人從來不吃“杭州小籠包”?小籠包身世揭秘

已經絕跡的春筍步魚

食物往往隨著人流動,從杭幫菜的兼收幷蓄可以看出,杭州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

自南宋起,北人南下,特別是太平天國與清王朝長達十餘年的戰爭,蘇浙皖損失人口6000餘萬,事後曾國藩設立招墾局,移入者以河南人最多,安徽、湖北人其次。

所以,如果去杭州檔案館查一下就知道,杭州是沒有十代世居的杭州人的。

杭州、上海、無錫,哪裡的小籠包最好吃?

前面說了,小籠包歸根結底與南宋時的遷都有密切的關係。

宋朝時,北方人吃甜口,南方人吃鹹口,隨著遷都,北方甜口的偏好被帶了過來,所以杭州小籠在口味上也更接近北派,江南其他地區的小籠包則都是歷史長河中的改良。

所以口味上來說,南方和北方的小籠包都是偏甜口。不過當時遷都的影響範圍主要集中在浙北,即杭州周邊一塊兒。過了紹興,菜的口味又向著鹹鮮去了。

江浙滬一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味道的小籠,其中比較有名除了杭州,就是上海和無錫了。

上海作為名揚海外的國際大都會,小籠包的名聲絕不遜色於杭州。

上海小籠的改良時間據說更早(同治十年,即1871年),比無錫的早五十年,比南京早可能一百年。甚至上海南翔黃家曾吹噓,他們將當時流行的大肉包子由大做小,皮子擀薄,又加重了湯汁,可以說是發明了小籠包。

這當然無法坐實,畢竟小籠包在江南一帶流傳了有幾百年了。

但南翔人確實將小籠包又重新炒熱了,藉著文人墨客的口使小籠包變成了上海的一道名點,在餡料中還極具創新地加入蟹黃等材料。

為什麼杭州人從來不吃“杭州小籠包”?小籠包身世揭秘

蟹粉小籠

無錫小籠包的改良據說起源於民國11年的王興記,大師傅從上海學來了做小籠的手藝,然後根據無錫人的口味加以本地化。無錫小籠可能是所有小籠包裡最甜的一種,吃多了還有點發膩。

在此之前,無錫小籠還有另外一種,即所謂傳統小籠,包子皮用的是半發酵。除了傳統無錫小籠之外,其他地方的小籠幾乎不發酵,當然,嵊州小籠包除外。

綜合來說,上海小籠一般偏鹹鮮口,無錫小籠很甜,而杭州小籠包算是一箇中和,至於哪個最好吃,自然是看個人喜好了。

那你更好那一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