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

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這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壞習慣是一種藏不住的缺點,別人都看得見,他自己看不見,因為習慣就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潛意識表現的行為,並不一定他自己希望的行為。小時候是你給孩子培養習慣,長大了,就是習慣左右他的人生。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騰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一個習慣的養成只需30天,關鍵在頭三天。習慣是一種行為長期堅持的結果,一個月堅持一個行為,就能養成一個習慣。壞習慣也只是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但改正一個壞習慣卻需要2倍、3倍,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完成,這一點,我們也不要著急,壞習慣可以一點一點地改,一點一點地轉變。因此,孩子在涉足一個新的領域時,比如讀書、寫字、《中華字經》、《宋詞》的學習只需要堅持一個月的時間,後面學生就習慣成自然了。正如中國的儒學大師孔子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告訴我們,小學1、2年級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那麼,我們的孩子需要養成那些好的習慣呢?

(一)做人方面

1、孝順,愛家人。在家裡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學校愛老師,這個愛,不僅要表現在禮貌上,還要表現在行動上。只有學會愛身邊的人,才會愛家鄉,愛祖國。

2、誠實,不說謊。“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做人之道,誠信為本。孩子現在可以對別人說謊,將來也可以對你撒謊。撒謊成性的孩子是難以救藥的。孩子撒謊有兩大原因:第一,說真話受到懲罰;第二,為了逃避困境。孩子的撒謊、弄虛作假經常是大人逼出來的。所以,面對孩子,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傾聽。

3、做事認真負責。專注是學習的重要品質,毛主席也說過:“凡事只怕‘認真’二字!”可見,凡事認真,定能將它做好,這是成功的前提。這個需要家長每天的從嚴要求。

4、自信,樂觀向上。體驗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反覆成功可以刺激孩子的自信,讓孩子相信自己能行。而反覆失敗,則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懷疑自己。沒有賞識,沒有成功,也就沒有了自信,沒有了希望。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獲得成功,在失敗中激勵孩子,為他鼓勁,而不是詆譭孩子。

教育並不是一味地表揚,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你拿他最喜歡的一件事來懲罰他。一定要用有用的方法來懲罰他,讓他對自己的後果負責任。但不要打。“棍棒”只能造就奴隸,不能造就人才。

(二)做事方面

1、遵守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遵守學校管理準則和學生行為規範,也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內容。還有遵守交通規則等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素質修養。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

2、講究效率。孩子可能現在還小,沒有什麼時間概念,但是我們應該給他灌輸這個概念,比如合理安排時間,早上起床、刷牙、洗臉,晚上作業等孩子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時間來量化,給孩子一個時間概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3、友善合作。現在的孩子在家裡大多是眾星拱月,家裡4個人或者6個人圍著他一個人轉。這勢必導致孩子容易養成很多壞毛病,他們需要和同伴的合作,包括學習、遊戲,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還聽老師的,聽家長的,可是10歲以後,他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就不再那麼聽老師和家長的話了,他更聽同學、同伴的。和同伴友好相處也是現代社會一項重要能力。

4、合理消費。咋一聽好像這個話題很可笑,孩子這麼小,何談消費,可是我們的孩子每天卻和消費密切相關,我們必須從小讓孩子養成合理消費的習慣。比如鉛筆、橡皮等文具的使用需要愛惜,隨便亂丟亂棄是嚴重的浪費,家長要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三)學習方面

1、精力專注。上課專注的孩子,必定是成績好的孩子,就是我們所說的注意力集中。現在一年級在家學習時,家長可以在旁陪同,不讓他隨意走動,也不要隨意打攪他,給他一個安靜、安逸的學習環境。

2、獨立思考。孩子有什麼不會的,他詢問你,你可以告訴他,但並不可以有問必答,否則他就不知道什麼是思考。家長可以從多答到少答,到不答,我相信,如果你的孩子現在是高三,你一定回答不了他幾個問題,所以,孩子必須從小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要縱容思維的惰性。

3、作業認真。孩子自己的作業一定要自己檢查。自己檢查,寫一遍等於做兩遍。一定要先複習,後做作業。要像考試一樣去做作業。抓好了課堂和作業,我想好成績已經離孩子不遠了。

4、愛上讀書。一個人的精神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思想來自於閱讀,人在各個領域的提高都離不開閱讀,包括數學、英語,還有中學的物理、化學等科目的學習。因為閱讀增強理解,理解增強智力。讓孩子愛上閱讀,有三個有效途徑:

(1)耳濡目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讀書多,孩子讀書也多。因為兒童是在模仿中長大的,兒童的學習是觀察性學習。他認為:大人做的事就是好的事。父母們若想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您自己要讀書。

其實不光是讀書,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孩子都在觀察著你,模仿著你,他就是你的影子,甚至連說話的口氣、走路的姿勢都相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2)在家裡營造一個讀書的氣氛。到什麼程度呢?你家的廁所裡邊也要有書,有一本小畫冊、小雜誌之類的好看的,在孩子的這個床頭啊,桌子上啊,沙發上啊,都要有書。要經常和孩子討論書,討論讀書的體會心得,用環境影響孩子,這是潛移默化的,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看書並不像上課一樣有計劃,他往往是很偶然地狀態下拿到這本書,突然興趣所至,拿起那本書了,只要拿起了,他就放不下了。

(3)經常帶孩子逛書店,也是一個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的做法。

影響學習成績的十大壞習慣

習慣是經過反覆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好的習慣可以帶來好的結果,而壞的習慣只能帶來不好的結果,在許多時候,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就是由於有一些壞的習慣在作怪。

1.學習上不明白自己要幹什麼,該幹什麼,總是讓老師和家長在後面推著屁股。

凡事預則利、不預則廢,成績好的學生一般計劃性都很強,學年有學年的總目標,學期有學期的規劃,每週有每週的計劃,每日有每日的任務。

2.學習時間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學習時間無法保證,學習時完全憑情緒,情緒好的時候可以學到深夜,情緒不好的時候,就什麼都幹不了。

知識是日積月累起來的,人不可能在極短時間內把大量的學習內容輸入到大腦裡去,飢一頓飽一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能是事倍功半。

3.每天該完成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喜歡搞集中複習、臨考突擊,每天該記憶的內容他欠帳,該做完的作業他欠帳,該複習的東西他還欠帳。

要想較好地掌握知識,必須靠每日的知識積累,沒有量的積累,便不會有質的飛躍。靠集中複習、臨考突擊學到的知識,不但數量少,而且質量差,經不起嚴格的檢驗。

4.上課時忘帶課本和學習用具,抄寫中明明是“'b”可他抄下來就變成了“d”,作業經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但字跡潦草錯誤率高,考試時草稿紙上明明做對了可就是忘記謄寫到試卷中。

馬虎在孩子中間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通病,如果家長不加註意、不予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必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5.上課時經常精神溜號,甚至做一些與學習毫不相干的事;自習課時常沉迷於空想,或者東翻西看,浪費時間;做作業或複習時,常做一些小動作,一邊聽歌一邊寫文章、算題,哪裡說話哪搭茬兒。

專心致志是學生必須養成的起碼的學習習慣,一般人不可能同時高質量地做好兩項或兩項以上的事情,所謂“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6.過於害羞,雖然學習上有許多沒有搞懂的問題,但也不敢問老師;太愛面子,喜歡打腫臉充胖子,不懂也裝懂,不會的東西從來也不向別人請教;學習心裡沒數,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些地方懂,哪些地方不懂,似乎什麼都懂一點,但又沒有完全掌握。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知識的過程,聖人都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況且還在求學中的學生。家長要提醒和鼓勵孩子不僅要不恥下問,而且還要不羞與下問。

7.作業本發到手裡,雖然上面有許多老師的訂正,可很少往心裡去;測驗題和考試卷基本都是隻看看分數便扔到一邊,從不認真分析原因、檢查和修改錯誤。學習是一個積累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補漏洞的過程。一門課程,你的知識漏洞越少,說明你學得越好,考試時的成績也會越高,那些考試時出錯的地方往往是你的知識漏洞最大的地方。家長可以幫孩子整理一個“錯題集”,每次作業、測驗和考試之後,讓孩子將其中做錯的題目都記錄下來,這些很可能就是孩子的知識漏洞,家長要督促孩子經常看看這些題目,時間長了漏洞就會補上。

8.即使老師有要求,也很少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上課只帶了一雙耳朵,連最簡單的東西都要等著老師告訴他。預習歷來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要求,孩子在上課前沒有預習,聽課時對老師所講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會大打折扣。

9.課堂上思想開小差、易分神、小動作多、坐不住、愛說話,快到下課時就聽更不進去了,心思早已在課後的娛樂之中。

課堂45分鐘對孩子的學習至關重要,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指路人,如果課堂學習的重點、難點孩子搞不明白,課下他花幾倍的時間都不一定能補上。

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要獨立完成的任務,它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正確地理解、熟練地記憶所學的生詞、語法、定義、定理和公式等,是要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如果孩子不求甚解地完成了作業,根本就起不到這些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