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丨吹響美麗中國進軍號令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時評丨吹響美麗中國進軍號令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充分利用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這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員令,也是加速實現美麗中國藍圖的宣言書。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發表重要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學分析當前面臨的任務挑戰,對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立了重要原則、進行了具體部署,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講話展現強烈使命擔當、蘊含深厚民生情懷、具有寬廣全球視野,發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進軍號令,必將更好地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一起動手,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何以如此重視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來進行深刻理解和把握:

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應有之義。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因自然而生,人不能脫離自然而存在,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構成了人類發展的永恆主題。然而揆諸一部人類文明史,因為資源粗放利用、自然過度開發、汙染疏於治理導致生態環境衰退,繼而引發文明危機的教訓極為深刻。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長期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採取那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短期粗放發展方式,不僅讓我國付出了太大的資源環境代價,而且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鮮活的實踐和深刻的教訓證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經濟發展決定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態環境決定人們的生存條件。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只有更加重視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保護和利用好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生產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是補齊拉長生態文明短板的現實所需。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必須承認,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人民群眾普遍富裕起來。但由於在這一過程中,違背經濟發展的規律,盲目追求GDP增長,過度索取利用自然資源,造成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致使在經濟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時,我國的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在快速發展中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基於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維度,將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視為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融入治國理政宏偉藍圖,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汙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稍有鬆懈就有可能出現反覆,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現在不抓緊,將來解決起來難度會更高、代價會更大、後果會更重。”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是警醒,更是告誡。顯然,加快補齊生態短板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所必須攻克的難關,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必須答好的考題。

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努力實現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正像人們總結的那樣: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從一定意義上說,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保護生態環境已直接關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而放眼現實,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相比,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生態欠債依然很大,環境問題依然嚴峻。面對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訴求,自然要求進一步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既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進而提升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

這是彰顯中國負責任大國的世界擔當。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良好的生態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美麗的綠色是人類共同嚮往的價值訴求和美好願景。建設生態文明,不論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需要各國以對人類共同負責的精神,秉持平等、互助、合作、共贏的宗旨,實現各國綠色發展。一句話,綠色夢想不只是中國的,也是全球的。綠色發展不僅關係中國的福祉和未來,同樣關係全人類的命運和未來。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生態問題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更加要求我們主動適應生態全球化的趨勢,主動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從自身做起,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世界,共同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一起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作出應有的貢獻。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有智不如乘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形勢,解決新問題,完成新任務,我們就能回應廣大群眾熱切期盼,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歡迎加入網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