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構築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5月24日至27日,第二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科交會”)在惠州順利舉辦,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規模的集中展示和交易活動與惠州的二度“牽手”。

這場盛會的背後,是惠州創新發展環境吸引力和競爭力的躍升。通過借力科交會,惠州不斷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構築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如今,從孕育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的“藍色引擎”——環大亞灣新區,到致力於打造“廣東硅谷”的“綠色引擎”——潼湖生態智慧區,惠州已初步形成開放型、多層次的科技創新生態圈,越來越多來自海內外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創新人才加速向惠州集聚,為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萬億產業沃土

助科創能力提升

在本屆科交會開幕式上,一批國際科技教育協同創新聯合體合作備忘錄和重大項目相繼簽約。其中,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華南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惠州簽訂共同籌建現代物理與清潔能源實驗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惠州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很快,正積極建設廣東重要清潔能源生產基地,紮實的產業基礎更有利於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華南分公司總經理陳亞賓表示,他們正負責惠州港口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的前期核准工作,項目計劃今年開工建設,希望通過科技創新合作,幫助惠州打造珠三角地區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

近年來,惠州逐步構建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為支柱,汽車與裝備製造、清潔能源等產業共同發展的“2+2+N”現代產業體系,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了良好的產業環境。2017年,惠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8565.6億元,增長10.6%。依此推算,到2019年,惠州工業總產值可突破1萬億元,從而實現建成萬億產業集群的目標。

在大亞灣畔,中海油攜手全球石化巨頭荷蘭殼牌集團建設的惠州煉化二期1000萬噸煉油項目成功投產、120萬噸乙烯工程竣工試車,大亞灣石化區煉化一體化規模躍升至全國第一,劍指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

幾十公里外,被賦予打造“廣東硅谷”目標的潼湖生態智慧區,正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要素,已引進全球IT巨頭思科、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韓國SK科技城等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項目“扎推”。

正是基於惠州深厚的產業沃土,在本屆科交會上,一大批產學研合作項目簽約落地。河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天津大學4所高校成為教育部“潼湖·大學創新園”首批入駐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2所“985”“211”工程院校已正式回函惠州表示願意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大學創新園。

隨著一大批知名高校的到來,國內外的創新資源將直接轉化為惠州高端產業發展的動能,助力惠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打造更具創新特質的智造高地。

政策政務服務

為企業插上創新翅膀

在首屆科交會上,賈春德教授團隊的“納米金剛石顆粒增強鋼鐵基複合材料產業化”的成果轉化項目簽約。不到一年時間,這一項目再結碩果。24日,惠州學院、中國高校(華南)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惠州碳之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簽署協議,共建惠州市金屬納米複合材料研究院,擬選址潼湖大學創新園,佔地約2000平方米。

“惠州的政務服務水平很高,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也不錯,這為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落地提供了有利條件。”賈春德介紹,在中國高校(華南)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的支持下,去年,他的團隊在惠州創立了惠州碳之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快速步入產業化道路,未來產業化示範基地有望達到千億產值。

創新要素在惠州的加速聚集不僅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產業基礎,更有賴於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高效的政務服務能力。近年來,惠州始終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結合“1+6+N”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文件,極大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

據瞭解,首屆科交會共促成180多所高校與350家企業“聯姻”,其中落地惠州項目達成意向簽約227項。截至目前,已有99項正式立項實施,剩餘的128項也在後續推進中。

這幾年,惠州通過政策激勵,積極推進重大科技攻關,設立了重大科技、知識產權等專項資金,推動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如華陽通用電子無線智能車載服務系統、TCL集團數字家電支持互聯互通的關鍵共性技術、德賽西威北斗車載導航慣導定位技術等。同時,通過減負政策,幫助企業“輕裝”走上創新之路,今年預計可再為企業減負超過180億元。大力實施創新企業培育行動,目前全市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達794家。

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創新力。今年初,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績效評估中心公佈2017年廣東省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系列調研報告,惠州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排名全省第一。今年,針對投資項目的首席服務官制度全面推開,100位黨委政府一把手“1對1”服務企業,為企業創新驅動發展保駕護航。

優化創新生態,惠州還大力發展風投、創投,設立“紅土”“愷創”“愷萌”等10餘家創投基金,成立首家科技銀行,建立市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等,已逐步形成多元化科技融資渠道,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融合。

大手筆引才為建設國家

創新型城市“輸智”

在24日舉行的藍火大講堂·新能源與惠州發展論壇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夏佳文透露,他所參與建設的兩大科學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計劃下個月開工。兩項目耗資約60億元,建設週期為7年,建成之後,將有上千名全球科學家來這裡工作交流。

2016年,夏佳文作為高層次人才引入惠州。他在受聘為惠州學院教授時說:“惠州的人才引進政策和創新發展環境吸引了我,這裡將成為我人生旅途的最後一個落腳點,我團隊的重離子事業也將在惠州邁上新臺階。”

正是受到兩大科學裝置建設的吸引,去年科交會上,廣東首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工作站——喬治·斯穆特工作站落戶惠州,喬治·斯穆特將與惠州碩貝德無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開技術創新等方面合作。

人才是第一資源,一個人才往往帶來一批人才,帶動一個產業,激活一片區域。當前,惠州正全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其對於人才的渴求越來越強烈,特別是亟待補齊高層次人才的短板。在此背景下,惠州“大手筆”招才引智,大力實施“人才雙高計劃”“人才雙十行動”,每年投入10億元用於人才工作,全市人才隊伍實現“質”與“量”的整體提升。

同時,惠州設立雙創突出貢獻獎,全力保障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健等各方面需求。建設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受理、全程代理、一次辦結”,為高層次人才提供“綠色通道”服務。

截至目前,惠州已引進培養國內外院士7名、“長江學者”4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5名、國家“萬人計劃”專家4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名,博士721人,碩士10624人,副高以上職稱人才7694人,海外和留學人才1398人,全市人才總量突破百萬。

如今,越來越多的院士級人才被惠州的綠色生態、創新氛圍、人才政策所吸引,不僅出現在這座城市越來越多的高端學術會議上,還出現在工廠車間、大型科研裝置、孵化機構等地方,直接推動著惠州的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撰文:徐樂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