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後的危機,藏在你現在的選擇裡

有人找工作時,為了工資斤斤計較,而有人卻願意降薪跳槽;有人給多少錢辦多少事,而有人拿 3000的工資能幹 8000 的事;有人拼了命想離開北上廣,而有人拼了命想留在北上廣。不同的人,對工資和工作有不同的認知。

30歲以後的危機,藏在你現在的選擇裡

六、七縣小縣城的小公務員一枚。畢業後順利考回家鄉的一個行政單位,在周圍人眼裡,算是工作穩定,可以考慮婚姻了。

我所屬的體制內有它的圈子,有些人稱之為“舒適圈”。

“圈子”的產生,即是具有相同愛好、興趣或是為了某個目的而聯繫在一起的人群。如:徒步圈子、自媒體圈子、理財圈子······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學習和分享經驗,向每個圈裡的大神學習,不斷進步,也稱“抱團行動”。

我懷抱一腔熱血在這個圈子裡工作、學習為人處世之道,倍加珍惜雙休的日子。慢慢發現這個圈子裡有個現象,無論是上了好幾年班的姐姐,或是即將退休的阿姨,下班唯一的活動就是約上三五好友圍桌打麻將,而一些從學校出來的小年輕抱著一腔熱血進入單位,想著在工作上有所成績和發展,可慢慢發現,情商比智商重要,關係比能力重要。

一年半載過去,也慢慢沉溺於這種小縣城的“安逸”生活,每個月拿著為數不多的固定工資,並以“小城市就是這樣”、“下班沒什麼事可做”來慰藉自己。

殊不知,無論你在一線北上廣或是在七八線小縣城,如果只滿足於上班的八小時,不主動挖掘價值、培養愛好,十年過去,你依然是“溫水裡的那隻青蛙”。

不想做溫水裡那隻青蛙,一眼看到頭的職業和生活,我利用下班時間學習、發展興趣愛好,這個圈子裡開始不斷有聲音:你都穩定了,還繼續考什麼?反正也考不上,還是不要折騰了······我在這樣的質疑聲中白天忙著上班,下班學習。兩年後考到了現在的單位,雖然也是體制內,但來到了另一個圈子。

這個圈子裡有一群思維更獨立,面對和分析問題更理性的戰友,有人上了幾十年班還在考證,也有上班幾年的同事回學校讀在職研究生,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沒有限制一部分人對未來的規劃,而各種制度的實行更是推動了這部分人學習的積極性。

在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資本的回報率遠高於工資收入的增加”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大多數依靠工資生活的我們,近年來都感受到了房產經濟對我們的巨大沖擊,而大多數職業線性增長的工資拉低了我們可能擁有的更好價值,或者說體制這個圈子的條條框框限制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和創造性,滿足於現狀的日子極大的削弱我們擁有的社會競爭力。

這時,一部分人及時找到方向,跳出體制,尋找新的機遇,這種所謂的“辭職潮”,它是對限制競爭力的現有狀態的不屑和奮力反抗。

一部分圈內人則利用工作之餘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綜合競爭力,獲得多個管道收入,而不是依靠單一的工資,極大的豐富自己的物質精神文化,成為社會日漸盛行的“斜槓青年”。

而剩下一部分人永遠的麻木於這種僱傭關係,以及萬年不變的薪水,過著“三點一線”的日子,追求著所謂的“平凡的小日子”,並不時向周圍人輸送著“懂得滿足”的平凡思想。

所以,選擇一份職業並不意味著一眼望到頭的職業生活,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和未來生活已成為我們要掌握的必備技能,不可替代才更稀缺,你得隨時保持離開體制的能力,因為30歲以後的危機,藏在你現在的選擇裡。有時候,你所以為的穩定其實以最大風險在賭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