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立場是立身之本

清舟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註釋】

1 邦畿(jī):邦是古代天子或諸侯的都城,也叫國。畿是國都周圍直屬於天子或諸侯國君的區域。

2 止:依止,可理解為安居。

3 緡(mín)蠻:象聲詞,黃鳥的叫聲。

4 止:止息,在此應理解為棲息。

5 丘隅(yú):山腳。隅:角落。

6 穆穆:美好而莊嚴。

7 於(wū):感嘆詞。

8 緝(jī)熙:光明。

9 敬:恭敬而嚴謹認真。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是《詩經·商頌·玄鳥》中的句子,意思是說國土遼闊,人民安居其上。

“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出於《詩經·小雅·綿蠻》,意思是鳴叫的黃鳥落在山角。 “緍蠻”是象聲詞,原文是“綿蠻”,發音相似。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是《詩經·大雅·文王》中的句子,意思是莊嚴肅穆的周文王,光明謹慎啊!

正確的立場是立身之本

本節引用了了《詩經》中這些詩,都是要說明“止”的道理。在講話之前先引詩,這是當時人的習慣,是受周代禮儀影響的結果。如果沒有引用而直接拋出自己的意見或觀點,會被視為沒有素質、沒有修養的低賤之人。先引詩書,再表達思想感情的現象,在先秦典籍中非常普遍。而實際上有些引用內容與接下來的內容之間,並不是很貼切。有的甚至只是文字上的相關。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拋開所引內容,也不會影響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之前曾經說過:“止”是依止、立足的意思。不同的人,不同的物,要依止、立足於不同的地方、事物、境界等。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譬如魚只能止於水,而不能止於火;信仰必須止於理性,而不能止於迷信;等等。

正確的立場是立身之本

本節舉出了五種社會角色的依止、立足處。身為君主要仁愛,身為臣屬要嚴謹盡職,身為父母有慈愛,身為子女要孝,與社會打交道的人要誠信。這是古人的觀念,也是站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說的。但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她具有傳承性、延續性、貫穿性等。古人的這些思想智慧,放在今天,顯然仍有價值。

君主這個說法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存在了,但承擔著君主所具有的管理和領導責任的人還是存在的。這樣的人是否應該對自己的員工、市民等仁愛呢?當今的人們,難道不渴望這種仁愛嗎?一個沒有仁愛之心的管理者,誰敢保證他不會為了某種目的而損害員工、市民的利益呢?如果總是有這樣的損害,那麼還會有誰擁護這樣的管理者呢?如果沒有擁護了,甚至被敵視了,那麼等待他的將是什麼呢?同樣的道理,現代社會中,又有哪個領導不希望自己的下屬、員工嚴謹認真、盡職盡責呢?而作為員工,如果弄虛作假、消極怠工,又有哪個單位會要他呢?沒有人要的人,又從哪裡獲得生活和人生所必須的報酬和機遇呢?沒有物質保障和發展機遇的人,生活和人生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正確的立場是立身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