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什麼時候才能擔起道德教育的責任?

珵素

前幾天,一位碩士研究生在網絡上公開辱罵國人。消息傳開後,不少人前往該人的賬號下邊,大罵此人忘本。也有網友好言相勸,希望這個研究生能夠刪去不當言論。不料這位讀書人越戰越勇,言論頻頻突破下限。不僅用惡毒的語言攻擊自己的同胞,更是直稱培養自己、並把她保送至某名牌大學讀研究生的母校為“野雞大學”。到筆者看到新聞時,這位研究生的母校與在讀學校已經貼出了相關公告,她的微博也已經關閉。只是由此事引發的風波,還遠沒有平息。

據網友蒐集到的情報,這位研究生本科時期獲獎無數,被保送研究生後也是多次獲得獎勵。據以往學校給出的評價,是一位成績優異、作風優良的學生。她在去年順利保送博士。若不是這次事件,她應該會在今年秋天入學,繼續攻讀博士。

在新聞下的評論中,不少網友表示疑惑:看學校的評價,這明明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為何會說出這種辱罵國人的話來?

學校什麼時候才能擔起道德教育的責任?

暫且不說這位研究生被挖出論文抄襲、造假這樣的歷史,即便她獲得的獎項沒有摻水分,說出這樣的話,其實也不需要驚異:因為“品學兼優”這一類的詞彙是隻存在於紙面上的,她的真實道德水平如何,學校不會去考核,也不會去了解。

中國的學校是唯分數論的。不僅僅是中小學,大學也一樣。只要成績優秀,品德無論是否優秀,最後都能夠獲得“品學兼優”這樣的評價。而且大學的考試相對簡單,那好成績並不難。即便不想在學習上花太多功夫也沒關係,不少大學為了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在成績考核中制定了各種加分項目。只要額外加分足夠多,綜合成績依然會很優秀。至於學生是通過認真學習獲得的分數,還是通過其他門路拿到的分數,學校並不關心。而至於學生的道德問題,既然不與成績掛鉤,自然更不會有人過問。反正只要獎勵到手,評價上自然是“品學兼優”。

同時,以獎學金為餌,督促學生學習、競爭,更是進一步惡化了學校的道德環境:學校只是機械地用加分項與專業成績相加,排出順序,獎勵先進。而學生的加分是通過什麼途徑獲得的,老師一般都是不聞不問。因此,不少學生就抓住中間的各種漏洞,或者花錢發論文,或者託關係進學生組織,手段五花八門。每天都在琢磨著怎樣靠打擦邊球獲利的學生,他們的道德水平還能高到什麼程度呢?

學校什麼時候才能擔起道德教育的責任?

然而偏偏是這樣的學生,卻是很多學校招生時的寵兒。畢竟各種獎項不少拿,履歷寫得漂亮。至於這些學生的道德素養如何,誰在乎呢?今天說的這位辱罵國人的研究生,還有那些被推送留學,卻在國外詆譭國人的留學生。這些人在被曝光之前,哪一個不是被學校包裝成優秀學生拿出來宣傳的?

學校的任務是教書育人,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要交給他們為人的道理。如果只教給他們知識,而從不關心他們的道德,這樣的學校培養出的人才,真能為社會所用嗎?古人曾經說過,德才兼備的是聖人,德才全無的是愚人,道德勝過才識的是君子,才識勝過道德的是小人。

學校什麼時候才能擔起道德教育的責任?

讓學校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聖人自然不可能,但培養出有道德追求的君子也算是為社會做出貢獻。若培養出的學生盡是有才識卻沒有道德的小人,那將會是整個社會的災難。此前有學者提出,現在的大學培養了一大批沒有道德感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幾年過去了,國內的不少大學依舊對學生的道德素質不聞不問,任由諸多不端行為在校園橫行。

今天這位辱罵國人的學生被多家媒體點名,在這樣的社會輿論壓力下,她應該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只是如果各學校不以此為戒,不從中吸取教訓的話,這樣的事情今後只怕會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