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世界的角落》是反戰還是引戰?為何被豆瓣解讀成了右翼思潮?

豆瓣上對這部片子的紛爭還沒有結束,有人說是左翼思潮的軍國主義思想復辟,也有人站在導演的角度講日本其實也經歷了一番苦難,也有一些中和派去不談政治的分析藝術作品的,當然了豆瓣評分也被一些激進的人打成了7.6分,只能說人員複雜度比較高的話,對於同一部作品的理解有褒貶不一、兩極分化的評價是一件正常的事兒,豆瓣的罵戰看看就好,我只是來寫下自己的觀後感。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反戰還是引戰?為何被豆瓣解讀成了右翼思潮?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片淵須直執導的動畫電影,由能年玲奈等擔任配音,於2016年11月12日在日本公映。

該片改編自河野史代的同名漫畫,以二戰末期的廣島為舞臺,講述女主人公小鈴嫁到住在海軍軍港“吳市”的婆家後,經歷幾次空襲拼命生存、積極面對生活的故事。

為了給沒看過本作的人先打一個概括性的介紹,不至於完全摸不到頭腦,所以將一部分百科內容摘錄於此。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和《千年女優》有所關聯的作品,在去年798的一次活動上,我見過丸山正雄本人。小老頭弓著背談起今敏,談起自己的工作室和創作人生。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反戰還是引戰?為何被豆瓣解讀成了右翼思潮?

左邊的是丸山正雄

話說當時丸山正式信信旦旦的說會完成今敏的遺作《造夢工廠》,可是也沒有後續了,唉。

是的,對於《在這世界的角落》,她的重要的兩位關鍵性的人物就是丸山和真木。

而後這部作品的製作幾經周折,沒有資金就沒有辦法拍片。和新海誠的成功的商業片不同,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天生就不帶有大紅氣息的作品。她不帶有任何成功商業片的性質,諸如柯南劇場版的動作戲,諸如新海誠作品的高昂的情緒和巧妙插入的笑點,也不具有EVA劇場版的話題性,更不具有像龍珠和機器貓這種情懷之作。

是的,作為院線電影,幾乎沒有出線的可能。從出生的那一天起,這部片子就註定是一個口碑兩極分化的小眾、文藝、非院線劇場版。

但這絲毫不妨礙她成為一部偉大的作品,單從作品而論,是一部偉大的反戰動畫電影。如果我們能用更加客觀的視角去審視,假設我們身處4個世紀以後,像以今天的價值觀審視元朝成吉思汗所作所為,公平客觀的去看待而不帶有一絲一毫的立場和情緒。

需要記住歷史,但更應該看未來,看作品還是要帶著無色的眼鏡,帶著中立的視角來看待。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反戰還是引戰?為何被豆瓣解讀成了右翼思潮?

這部作品是213(另一個最近正在學習做女孩子的小姑娘)極力推薦給我的,也是在213家看的哈哈。

整部作品的情緒可以用這樣的一句話來概括:

無以言說的悲傷,感受到不知名的美好事物在流逝,卻也無法挽回。

說到音樂,音樂風格有點像島歌,在我看來是一種【悲傷】情愫和清唱結合的島風的歌曲風格。與動畫作品的整體格調相得益彰。上次去日本還是去的沖繩,那種瀰漫於小島的悠閒、美好和悲傷的情緒從清唱的形式中滑落出來。

為《在這世界的角落》擔當音樂和主題歌的創作型歌手 コトリンゴ(kotringo),自 2006 年被著名音樂家坂本龍一發掘以來,發表了許多高質量的音樂作品。在動畫方面,她曾經為《幸腹塗鴉》創作配樂,在《心靈想要大聲呼喊》中演唱插曲;又與伊藤真澄等三位女性音樂人組成使用玩具樂器演奏的樂團“toi toy toi”,在《小林家的龍女僕》和《愛麗絲與藏六》等動畫中活躍。

整部作品圍繞著一個少女而進行,少女家在廣島,稀裡糊塗的出嫁給了一戶位於吳市的普通人家之中。

最開始的悲傷,是少女對於自身的命運的無力違抗。那個時代的女子甚至無法主動選擇喜歡的人成雙入對。到了新家馬上開始的就是保姆一般的女子的家務。

“媽,你別做了,媳婦就快進門了。”

“好的,她來了,我也輕鬆了不少。”

在少女的視角看來,這似乎是理所應當的,自己順從於自己的命運,沒有絲毫想要違抗的意思。但看到此處的我,稍微心有餘悸。

後來戰爭來了,戰爭改變了人性,就像三體中說的一樣,當自然選擇號選擇了叛離地球,在星艦文明上就誕生出了新的道德。

請記住戰爭來臨之前的少女的狀態:感受著幸福,雖然有點兒迷茫但也溫順的接受著命運。

少女有著自己的愛好,喜歡用右手畫出各種各樣的世界,儘管身在此處,但她的畫筆卻代替她的身體走向了世界的很多地方。

戰爭來了以後呢?發生了什麼?

普通的老百姓對待戰爭往往是麻木的,沒有現實感的,除非軍艦大炮出現。

少女也經歷過這樣的一段時期,少女的畫筆裡描繪過想象的軍艦的樣子,戰爭似乎遠在天邊,是缺乏現實感的。

然而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戰爭讓少女的侄女改變。

少女的侄女最開始的話題就是對軍艦如數家珍“那裡停泊的是什麼戰艦,這裡又停泊了什麼戰艦。”

在少不更事的年紀裡,最先掌握的現實和知識竟然是關於戰爭的武器知識。這是對人的毀滅和耗損,一種剝奪理所應當童年的方式。

而後,飛機開始頻繁的轟炸問候。

戰爭時代,夜裡不能開燈。

戰爭時代,糧食短缺,只能吃大量的水分泡大的米飯,難吃的要死。

戰爭時代,沒有鹽分,沒有糖分,物資短缺,花樣年紀的女孩兒只能穿方便躲避進防空洞的醜陋的闊腿褲字。

戰爭時代,聽到防空警報反應不及時就可能會失去性命。

戰爭時代,所有男子漢,哪怕是大學的文科生都要經過培訓上前線去當兵,破壞的是一個個的家庭。

當水原哲加入海軍後,成為巡洋艦“青葉”的船員,有一次到北條家來看望鈴,讓鈴和周作的心情變得複雜起來。

“自己的同學都上了戰場了嗎?”

這部作品完整的讓觀看者的時空同步到戰爭年代,第一次知道了作為一個普通百姓的女性是如何在戰爭年代生活的。

戰爭年代的男性可能看到的又是另一個視角了吧,比如徵兵入伍以及軍人信念之類的。但本作是以普通家庭女性的視角來切入,正是以一個弱者的身份去看待戰爭,冷靜的、麻木的、習以為常的戰爭。

戰爭不是演唱會,不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颱風,他是漫無天日的不知會何時結束的惡魔。如果說最開始主角們對戰爭還有那麼一點新奇感,到了後來,自己的同學成為被徵兵的對象(筆者:還好自己不是男生),以及聽說了鄰里有家人死於前線的時候,就覺得戰爭的恐怖和近在咫尺。

是的,改變的是參戰國所有人的命運。

和柔弱的女主無法選擇自己的歸屬一樣,她也無法左右戰爭的走向,她能做的只有努力的生活。

在不小心把糖弄沒了以後,去黑市去買糖的經歷。在沒有米飯可吃,學習新的方法讓米飯更加充斥水份也是,女主是一個盡力生活的人,她面對戰爭失去了許多,失去了自己的右手,自己的外甥女死於自己的眼前,自己的母親和父親相繼在原子彈的餘波中病逝,自己的丈夫也聚少離多。

但是她沒有哭,她一直在努力的笑。她的靈魂開始被戰爭扭曲,她失去的越多,她對戰爭就越憤恨,也就越痴狂,希望證明自己所失去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她失去自己的外甥女的時候,順便被炸掉了一隻手。手失去了以後就無法畫畫了,而周圍的人還在說。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反戰還是引戰?為何被豆瓣解讀成了右翼思潮?

“太好了。”

“到底哪裡好了?”哪裡應該是我失去的?

完全沒有遇到好事情,吃不飽穿不暖,也不能一直哭,哭過了以後生活還是要繼續。和推車的失去了兒子但是沒認出兒子本人的大媽竟然異口同聲道:

“不能一直哭,畢竟會浪費鹽分啊。”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的戰敗廣播。五個女子在坐著聽完以後的反應成為了豆瓣網友們主要的爭論點。

“不是說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嗎?我還有一隻手,我還有雙腿,我還能戰鬥,怎麼就這樣完了?”

而後少女跑出去哭泣,跑出去的路上同樣看到了一個阿姨在沒人的地方痛哭流涕,一定是為了死亡的丈夫或者兒子而哭吧。

在她的視角看來,如果就這麼戛然而止的結束了,那麼自己失去的親人就毫無意義。在政府洗腦的狂熱中,她們將自己的人生的意義與國家機器的野心和侵略綁定在了一起,近乎宗教一般的狂熱宣傳所帶來的人性扭曲。

“有意義的吧?我所失去的。”少女心想。

“如果我一直是那個單純無知的少女多好,那時候我還沒有失去右手。”少女心想。

是的,少女的命運裡揹負了太多東西。戰爭意味著的就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失去了我的右手,那我也讓我的敵人失去右手,我失去了親人,那我也讓你嚐嚐失去親人的滋味。

戰爭就是這樣的零和博弈,我覺得觀眾視角看待這個問題是最為冷靜和清醒的。

在8月14日還譴責原子彈爆炸無人性的報紙版面,在8月15日就馬上更換成了停戰協定。政治和戰爭就是這樣的戛然而止。

但是老百姓失去的親人、生活就回不來了。

吃著佔領軍的藏羹剩飯,停戰之前沒有大米飯吃,停戰之後也依舊沒有。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反戰還是引戰?為何被豆瓣解讀成了右翼思潮?

少女的姐姐(還是妹妹)敘述了原子彈爆炸當天的慘狀,母親當場死亡,父親在2個月後由於輻射過多也撒手人寰,姐姐自己也染上了輻射病,生命即將凋零。

雖然戰爭停止了,但傷痛依然繼續。

那麼,我們回到最初的討論。

無以言說的悲傷,感受到不知名的美好事物在流逝,卻也無法挽回。

請記住戰爭來臨之前的少女的狀態:感受著幸福,雖然有點兒迷茫但也溫順的接受著命運。

現在的少女是怎樣的狀態呢,是瘋狂的、復仇的、失去很多的、繼續想要反撲戰爭的一個家庭婦女。

是什麼將少女塑造成這樣的人?是時代和戰爭共同塑造的,戰爭沒有贏家,政府的洗腦宣傳剝奪了本應該在她這個年紀享受的教育和獨立思考的機會,卻讓她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右手、失去了家園、失去了這段人生經歷。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反戰還是引戰?為何被豆瓣解讀成了右翼思潮?

悲傷就是從此處而來,猜疑和復仇將人性泯滅,美好的事物在流逝,她再也不是那個單純的少女了,連她自己也這麼說。

留給她內心的,不僅是右手空空的袖管,還有內心深處不知名的空白。

影片的結尾是一個帶有希望的結尾,在這世界的角落裡,少女的丈夫和她生活在一起,領養了一個孩子共同生活下去,孩子永遠是未來,是希望。

希望她沒有經歷這些,帶給未來更多和平的種子。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反戰還是引戰?為何被豆瓣解讀成了右翼思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