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諾之旅:旅行就是旅行者的全部意義

寫在前邊

最近在看的兩部作品就是《奇諾之旅》和《三月的獅子》,奇諾之旅的舊版和新版我都有看全過,小說也看過一些,其實之前就想寫這部作品來著,但一直沒有機會。誰知道它成了10月新番了以後,正好給了我由頭來介紹這部片子。

另外《三月的獅子》也是一部十分好看的作品,我對平淡的片子吧,怎麼說呢,在平靜的時候才看的下去。

最近決定離職以後才過了幾天安穩平靜的日子。所以也有所涉獵,目前截止到寫這篇文字為止,我看了7話《三月的獅子》,是一部成長痛楚的片子,新房昭之的其他物語系列我不太喜歡,但這部片子我覺得監督的很棒,就等我全都看完了再來寫吧,大概是2周後。

以及說一些個人的題外話,我是後天從此處離職,離職交接的30天還是蠻久的,時間的腳步有點慢,但現在突然到了這個時間節點,反而自己有些無所適從。離職情緒渲染得自己很是心如止水,沒有想象中的留戀,也對離開似乎沒有實感。

只是希望後天離職能順利吧,不順利的話我就只能曠工不上班了哈哈。

奇諾之旅:旅行就是旅行者的全部意義

開場白

我還蠻喜歡《奇諾之旅》的開場白。

The world is not Beautiful,Therefore it is.

世界並不美麗,但也美麗無比。

像是狄更斯一樣的警句,作為《奇諾之旅》小說版的開場詞,也就是她這段旅行的意義。

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像極了做高中的語文理解題,我的理解是世界是不美麗(完美)的,是客觀事實,但也正因為如此,世界並非一片祥和,充滿了不對稱性、不平等、多樣性的世界,但正因如此有著形形色色的差異的人的出現,反而產生了美。

而旅行者就是要去看這個世界的差異,發現世界的美麗,從而取悅自己。

奇諾之旅:旅行就是旅行者的全部意義

劇情角色

《奇諾之旅》是輕小說家時雨澤惠一著作,插畫家黑星紅白負責插畫,電擊文庫所屬的輕小說。到第20卷出版時系列銷量已經突破818萬部[1]

該作主要講述了旅行者奇諾騎著她那會說話的摩托車漢密斯到各個國家旅行的故事。

但在我看來奇諾之旅實際上是這樣的故事:

角色:旅行者、三無女生、男孩子氣

行為:不間斷的旅行

劇情:本質上是作者的思想實驗,一則則的故事是寓言性質的陳述,並無說教;類似於海賊王一樣的開放式世界觀,行走的公路片,一則則的故事引發思索,成為這部作品最大的看點。

為什麼將主角設計成一個男孩子氣的女孩子?

在老版本的動漫中,幾乎看不出奇諾是一個女性,她的女性特質沒有得到宣揚,那作者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一個角色作為主角呢?我覺得這正是這部作品優秀的劇情設計之處:

  1. 哲理小品類的作品往往需要冷靜的敘事,通過人物的遭際、與之對話的配角的言論引人深思,情緒上應該是隱忍而冷靜的

  2. 主角和配角的關係,在公路片中往往需要被倒置,即在公路片中,主要的舞臺其實是配角,也就是旅行經由的各國的角色,主角只作為一個觀測者,和觀眾的視角是一樣的,她只是一個幫助我們看到這些現狀的載體,一個窗戶,任何花哨的窗戶都會爭奪配角的光芒,所以是有這層考慮

  3. 其實主角設計成男孩子也並無大礙,從噱頭的角度看,一個男孩子氣的三無少女更具有話題性和反差感,況且在部分劇情中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細膩心理描寫的,所以奇諾這樣的一個人物角色的出現是合理的

我不會停止旅行的。

就算遇到痛苦的事兒,我也會為了即將發生的美好而激動不已。

這是奇諾之旅中的一句話,在我看來這就是奇諾旅行的意義。在越長越大的我看來,有些事情實際上就是知天命的,人越成長就會發現自己的本心,會越喜歡或者越討厭某些東西,這種冥冥之中的呼喚自己的聲音,沒準兒也是早就被設定好的。

對於奇諾而言,這是她的天命。她可能也說不出自己為什麼喜歡旅行,但她就是喜歡,因為她會為了即將發生的美好而激動不已。

奇諾之旅:旅行就是旅行者的全部意義

故事的小品線

奇諾之旅的動畫分為兩版,一個是03年的,一個是今年的新番,在敘事順序上有差別,畫面風格上也有差別。在我看來的話,可能會更喜歡03年的版本,因為更朦朧也更有寓言的意味,奇諾的身份和目的的朦朧感在03版本上也更突顯,而在17年的新番上看,奇諾已經完全變成一個女孩子了,主角的顏色越是鮮豔,反而不利於表現出故事的內核。

隨便找幾集來分析一下吧,順便把不同國家的真相放上去

  • 隨意殺人之國:並不是喜歡殺人者的天堂,只是民眾有權處決鬧事者,達到真正的和平

  • 鐵軌上的三個男人:三個男人被賦予了50年的毫無意義的修復鐵軌的工作,鐵軌被拆了修、修了拆

  • 少數服從多數之國:聽上去很美好,但國內最終只剩下一個人

  • 瞭解他人痛苦之國:不需要語言的心電感應之國,人們的心與口分開,並不全是壞事兒

  • 大人之國: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成為大人的條件是丟棄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不長大也罷

  • 船之國:讓祖祖輩輩在船上生活的人下船,即使這船是即將傾覆的,也是費力不討好的,這有點像是亞爾斯蘭戰記中解放奴隸,反倒被奴隸們痛斥是一個道理

  • 角鬥場:荒謬的國王制定了一個角鬥勝利者可以制定新規則的規則,引發出的一系列的事情

此外還有預言之國、溫柔之國、機械之國、高科技之國等等,奇諾之旅的世界觀是無限延伸的,每一個國家也並非真的能建立起來,它所闡述的只是用一個個的寓言小品故事,做了一個名為“思想實驗”的東西,幫助我們開動腦洞想一想,如果有一個地方有這樣的一種規則,生活會變得更好嗎?

世界上真的會有大人之國嗎?實際上沒有,但誰又能說不隱含的存在呢,你敢說自己現在每天都是在獨立的思考麼,而沒有做一些不想做的事兒,認為不該做的事兒?

這是寓言。

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有問題嗎?當然沒問題,但是假設存在這樣的一個國家又如何呢?作者的推論是會很荒謬的只剩下最後一人,這樣看上去沒問題的規則不懂得變通的話也會存在很大的問題。

這也是寓言。

三個男人負責修建鐵軌,拆了修,修了拆,反覆重複的做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他們是傻嗎?

—— 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也在被迫做類似的事情?那麼又該如何避免呢?奇諾沒有給我們答案。

船之國的寓言,這個思想實驗的意義我認為,應該是救人應該先從心智開始救起,讓該人有自救的動力才可以。不然只是從結果上拯救了對方,但並不會有什麼用,他還會重蹈覆轍。

——這也是個寓言,救人先救心,授之以漁強於授之以魚。

奇諾之旅:旅行就是旅行者的全部意義

與其他類似作品的對比

這裡只考慮主題意識相近的作品,比如蟲師、少女終末旅行。

這三部作品是蠻像的,都是獨立的主角,公路片或者旅行題材,每一集之間互不干擾,生活小品的哲理性。

當然了,各有千秋,但只談談我的看法。

我覺得在故事深度上,少女終末旅行更為出色。原因是終末旅行所勾畫的是更基於現實的,它所持有的廢土世界觀,代入感會更強一些,選擇的題材也更貼近觀眾一些,比如絕望、睡眠、書籍、神明等,但顏色較之而言更灰暗一些。

在主角刻畫上,蟲師會更好一些,蟲師的主題講的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重要性,銀古的刻畫在我看來比奇諾要更好一些,因為銀古有更多的心理描寫和主動行為,而奇諾作為旁觀者的設定使得主角不是很突出。

在故事的有趣性上,可能是個人喜好的原因,我還是覺得看終末旅行的時候時間過的比較快,可能是對這個世界觀充滿了無限的好奇吧。

但是在思想實驗的腦洞上,我覺得奇諾之旅的異域風情和旅行者視角會讓腦洞更大一些,會不斷的引領自己去思考作者想思考的問題,也不妨是一種和世界和諧相處的方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