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布要單買、畫質還是1080P,極米無屏激光電視靠譜嗎?

[釘科技述評] 家電行業,整體來看,普及型紅利基本消失了,但也有個別新興品類嶄露頭角,依然有機會享有普及型紅利這塊蛋糕,比如無屏電視。

關於無屏電視,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大派別,一是投影派,二是激光電視派。因為都不需要傳統液晶屏或者OLED屏這樣的有形屏,所有都可以歸屬為無屏電視這一範疇。

以激光電視為例,據中怡康的數據顯示,在80吋以上的市場,2017年激光電視的佔比達60%以上,已成為大屏市場的主流,走熱的市場引發了海信、長虹等傳統電視廠商和小米、極米等互聯網品牌進入。

新興的品類市場的普及和擴張,用戶教育工作很重要。但釘科技注意到,一些新興品牌在市場推廣的過程中,總希望將自己化身為這一品類的代表,以“開創者”“普及者”“顛覆者”這樣的名頭出現,以實現品牌的佔位。但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這些品牌的產品還是有很多槽點。

比如,2016年,極米在推出無屏電視新品H1、T1和T2後,就直接叫板液晶電視,其創始人表示:“五年內,無屏電視將顛覆傳統電視。”按照時間計算,最晚到2021年無屏電視就將顛覆傳統電視,但實際上可能嗎?

幕布要單買、畫質還是1080P,極米無屏激光電視靠譜嗎?

根據奧維雲網提供的數據,目前整個智能微投市場銷售量在2017年達到129萬臺,預計2018年銷售量為232萬臺,到2019年這兩個數字預計分別達到366萬臺。要知道,液晶電視每年的銷售量接近5000萬臺,到2021年智能微投的市場體量預計也就在液晶電視1/10左右,談何顛覆?更何況,智能微投的使用場景更多在臥室、書房這樣的空間,無法形成對客廳大屏電視的替代。

當然,無屏電視還包括激光電視,雖然激光電視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但總體市場規模還不及智能微投,至少到2021年,其還遠不能和液晶電視的每年幾千萬臺的市場體量相比。

所謂的“5年內顛覆傳統電視”,只是一個吸引人的噱頭而已。其實,口號上喊喊也無傷大雅,問題是,產品上是否真的過硬?

釘科技注意到,日前無屏電視的兩大品牌極米和海信分別發佈其新品,對比來看,高下立判。

先看看極米,其發佈的是無屏電視H2、H2 Slim和 三款新品,價格分別為4999元、3999元和12999元。

幕布要單買、畫質還是1080P,極米無屏激光電視靠譜嗎?

如果單看價格,還是頗具競爭力的。但不要忘了,無屏電視是需要幕布的,目前市場上的抗光幕的價格普遍都在5千元左右,即便四五千的無屏電視,如果加上專業的抗光幕布,總體價格也在1萬元左右了,成本並不低。而12999元的極米激光電視皓.LUNE,同樣不配備幕布。

而海信新發布的激光電視L5,不僅具備4K分辨率,亮度最高達到了400尼特(下面會說明這一指標的厲害之處),價格直接下探到19999元,還直接搭配DNP原裝定製80吋高增益抗光幕。

再看分辨率。極米的無屏電視H2、H2 Slim分別率都是1080P,而激光電視皓.LUNE釘科技沒有看到其分別率信息。如果參照投影機的標準,1080P也還湊合,但如果以“電視”的標準來看,1080P已經大大落伍了。目前電視產業無論是終端還是內容都在大力普及4K,甚至有一些品牌開始佈局8K,1080P對於電視這樣對畫質要求更高的產品來說,已經落伍了。

幕布要單買、畫質還是1080P,極米無屏激光電視靠譜嗎?

最後看亮度。有意思的是,無論本質上還是投影的無屏電視,還是激光電視,極米對外宣傳的亮度指標都是“ ”。而海信激光電視對外宣傳的都是“尼特”。那麼,這兩個指標到底有何不同呢?

釘科技瞭解到,尼特是液晶電視的亮度標準,而ANSI流明則是投影機的標準。由此可見,有的品牌是以投影的標準做無屏電視,而有的品牌則是以電視的標準在做無屏電視。

不對比不知道。此前 中關村在線做過海信4K激光電視L6的評測,特意將流明和尼特做了換算。根據國際通用的尼特與流明的估算方法,將海信4K激光電視L6的350尼特亮度換算成了流明,具體換算公式如下:光通量lm=亮度Nits×面積×3.14/增益。估算結果如下:海信4K激光電視L6的標稱亮度為3027.96流明。

按照液晶電視國標,亮度需要達到250nit以上才能保證用戶觀看電視時獲得真實可靠的畫質效果。此次海信發佈的4K激光電視L5,亮度達到了 。

然而,激光電視皓.LUNE的亮度2700ANSI流明,其餘兩款無屏電視的亮度1350ANSI流明和 1100ANSI流明,和海信L5、L6的差距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