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買藏品花去畢生積蓄 鑑定結果都是“A貨”

老人买藏品花去毕生积蓄 鉴定结果都是“A货”

瞧著一屋子翡翠擺件,劉大爺(化名)卻高興不起來。這些“寶貝疙瘩”幾乎耗光了他全部積蓄,投資的衝動過後才發覺,錢換成“石頭”,沒法養老。劉大爺的窘境並非孤例,遭遇的是騙局還是盲區,老人難以評判,說“花錢買教訓”,代價實在太大了。

10件玉器投進90萬

劉大爺七十多歲。一年前,通過一個介紹玉器展銷會的陌生來電,老人決定去現場看看。展銷會場地在某寫字樓內的一家公司,推銷員很熱情,給他普及了不少玉器知識,同時告訴他,收藏玉器可以升值投資。

“我想幫兒子掙錢,就動了心思。”劉大爺說,他花了四五萬買了玉石原石,按照他的想法,原石被雕刻成了幾個不同擺件,所謂投資,是雕刻好以後,他並不把成品領回來,而是由這家公司以更可觀的價格賣出去,讓老人跟著獲利。

不久,劉大爺得知自己“投資”的玉器賣掉了,非常高興,可他說自己並沒“分到羹”。推銷員又拿出了另一塊原石,“他們推薦我再雕一塊,用一塊新的原石來頂該給我的錢。”劉大爺反覆講著類似經歷,總結起來,原石頂錢,補差價、交手工費,種種花銷,一年內劉大爺已經花了近百萬。

一邊聊,劉大爺一邊拿出一厚摞紙,這是購買玉器的合同。一張總表顯示,從去年年中到現在,劉大爺已經買了超過10件玉器,這些東西的價格從幾萬到十幾萬不等,其中還有大師雕刻的手工費,單件也會達到數萬元。錢沒回來,玉器在公司放著,老人心急。

鑑定結果都是“A貨”

“市場價”是一潭深水

在劉大爺的意識裡,從該公司買下玉器再由該公司高價賣出,自己獲利,這是一氣呵成的。可落在合同上,一買一賣是兩碼事。劉大爺買下玉器簽了合同鑿實了,至於劉大爺說該公司承諾的升值、翻倍等問題,都沒有“白紙黑字”來證實。

投資收藏耗盡養老錢

劉大爺損失的不僅是買玉器的90萬元,購買字畫、郵票等藏品其實花了更多的錢。他說自己每天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不是推銷的,就是以各種名目跟他要錢的。比如劉大爺投資的某件藏品要參展、要評獎,老人也得出錢。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劉大爺一位老人正在面對的問題。

總結起來,查詢公司信息沒有紕漏,買賣雙方自願,有合同,玉器為A貨,雕刻師也承認出處,可結果卻是,老人們耗盡了養老錢,認為自己入了騙局。這樣的反差來自兩個重要因素,玉器、字畫等藏品,市場價格有著很大的彈性,老人們無法掌控,這些公司推銷時是否存在誇張甚至不當手段,老人們拿不出切實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