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85、211學生問老師如何看待中學生不夠睡、大學生睡不醒?

一位在985、211大學的自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生,平常和學校的統招生接觸的較多。

有一天,聽他們說了一件課上的趣事,某位學生問老師:如何看待中學生不夠睡?大學生睡不醒?

這位老師回答道:別人時代的悲哀,成為你的悲哀。其他的無可奉告。

我們都是大學的災民

一位985、211學生問老師如何看待中學生不夠睡、大學生睡不醒?

中國的中學生總是睡不著——一份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的比較研究報告告訴我們,中國高中生的壓力居四國之首,超過七成的中國學生情緒低落、煩躁,近半中國高中生“睡不著”。

一位985、211學生問老師如何看待中學生不夠睡、大學生睡不醒?

92歲院士作報告,學生睡到一片

中國的大學生還沒有睡醒——大學生模仿小瀋陽創作的大學版《不差錢》寫道:“眼睛一閉一睜,一堂課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上午就過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是下課了,但人沒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是人醒了'但沒下課。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是上課了,但睡不著。”

可惜好日子在大學畢業時就到了頭。有分析指,2017年,至少有1000萬應屆畢業生將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境況。這個結局,讓中國的父母被看作教育產業鏈上最盲目的投資者,中國的大學生被視為教育產業鏈上最大路貨的低端產品。上海交通大學新聞中心副主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如是說:“大學生是整個食物鏈最後的環節,沒有選擇空間。”

施密德特在耶魯大學學報是這樣嘲笑中國大學的:“它們把經濟上的成功當成教育的成功,並竟然引以為傲,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話。”這不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圖的中國大學的問題,事實上,中國人早已將“經濟上的成功’視為“成功”的全部。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說過,大學物理的圍牆可以拆掉,“精神圍牆”絕對不能拆。因為沒有了“精神圍牆”,大學就無法滿足人們對她高尚性和純潔性的期盼,就喪失了大學存在的價值。問題是,中國大學的“精神圍牆”也正在倒塌。大學在電視宣傳片中吹噓的是它的建築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學生選擇大學,選擇的標準不是一個大學的教統,而是就業率的高低。

中國人有兩個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學。中國人對大學的執念,源於個人對身份的焦慮。當整個社會都認為讀大學是成才標準,大學卻不能提供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大學的失敗;當孩子要提早告別童年的快樂、父母要犧牲全部積蓄、兄弟要放棄接受教育機會,才能讓大學生讀上一個找不著未來的大學,則是社會的變態——我們對大學失望,是因為期望過高:我們對它期望過高,只是因為成本昂貴。

大學要培養的應該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獨立的思想、天馬行空的創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有著蓬勃的生命力。但今時今日,大學是官場、商場、名利場、歡場、廣場,是盲目擴張的流水線、靠人頭計算利潤的壞公司,是潛規則當道的小社會、官腔流行的小政府、佔地面積巨大的小城市,卻唯獨不是理想主義者心中的“大學”。

從小處說,大學應讓一個人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從而改變個人命運;從大處說,大學應促進社會階層之間進行垂直流動、緩解社會的階層板結,從而改變國家命運——這正是中國的大學的最大失職之處:大學本應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有力臂膀,但從什麼時候起,虛胖多病的大學隱隱成為了社會的負擔?

當讀大學成了一個消滅童年、浪費青春、消磨鬥志、回報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識就無力改變個人命運;當大學成為了官場、商場、歡場與名利場,大學的謊言就摧毀了中國精英的生長土壤——可敬的大學,就成了可怕的大學。

對於此,你們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